【诗人专集】, Poetry Events

【华诗会微讲座】非马|文学艺术与我


刊 前 小 记


4月25日周6 美东时间晚上8点,
华诗会在微信群举办了
2020年的第一场微讲座:
非马|文学艺术与我
历时2个多小时的群内互动,
吸引了身在海外的“非马粉” ,
也吸引了众多国内的“非马迷”。
众所周知,非马老师的诗歌
以其独特的“极简”见长
极简的诗风,犹如现代“绝句”
以富含诙谐辛辣讽刺俏皮为一统
被读者冠以“非马体”。
而在成就“非马体”的过程中,
诗人一些鲜为人知的旧事
也在往事的打捞中逐一浮出水面
从少小时偶然被老师“启蒙”,
到日后与诗歌结伴同行
到最后相濡以沫与诗歌达成默契,
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一切又似
运筹帷幄,于一颗萌动已久的诗心。
非马老师按着音频侃侃而谈
听者有心,不放弃任何一次参悟的契机
从询问诗歌写作中的声韵技巧
到现代诗和古体诗之间的差异
从好奇:工作时会不会心生旁骛去写诗
到如何把舵事业生活和爱情
非马老师或写或叙都风趣应答。
你很难相像,音频后面的非马
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大半个世纪
依然精力充沛,声如洪钟。
他与我们分享他的诗歌
他的照片,也分享他的写作体验
而他丰富的阅历和传奇的一生
也足以让每一个听众
一次又一次,心生敬意
-Vivian雯-

 

【华诗会】微讲座主办人

【华诗会创办人简介】徐英才,原复旦英语教师,现美国德宝大学汉学老师,华人诗学会会长,汉英双语纸质诗刊《诗殿堂》总编,汉英译著《英译唐宋八大家散文精选》和《英译中国经典散文选》曾由中国赠送美国林肯中学。
Xu Yingcai, originally a Fudan English teacher, now a teacher of Chinese Studies in DePaul University, President of Chinese Poetry Association, and Editor in Chief for Poetry Hall – A Chinese and English bilingual journal, his translations Selected Translation of Eight Tang & Song Prose Masters and Selecte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rose Classics were once the gifts Chinese government gave to Lincoln High School USA.
【华诗会副会长简介】冰花,Bing Hua 现居美国马里兰州。其诗歌独特的风格被称为“冰花体”,多次在世界性诗歌比赛中获金奖。她著有诗集《这就是爱》(THIS IS LOVE),《溪水边的玫瑰》(ROSE BY THE STREAM)等。被誉为“情诗皇后”、“诗坛玫瑰”, 并接受过央视专访。
Bing Hua is now living in Maryland U.S.A. Her unique poems have earned her the epithet of “Bing Hua Style”, and she has won quite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poetry rewards. Her poetry collections include This Is Love, Rose by the Stream, etc. and is thus regarded as “the Queen of Love Poems.” “The Rose of Poetry,” Etc. She was once interviewed by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主持人简介】李莉,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软件专业。 1999年从北京移民加拿大。现在多伦多某保险公司任数据架构师,从事数据交易数据仓库等数据模型的研究设计和建立。华诗会理事,双语纸质诗刊《诗殿堂》编辑。数与字皆喜,文与理兼修,在知识的海洋里浸其内,乐其中!
Lily Li,graduated from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Beijing University, she immigrated to Toronto from Beijing in 1999. As a Data Architect, she is engaged in data model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establishment at an Insurance company. She is a board committee member of Chinese Poetry Association,and an editor of Chinese and English bilingual Poetry Hall journal. She is interested in both numbers and words, and likes to learn both science and literature, she enjoys the good time of diving and swimming in the ocean of knowledge.

非马|文学艺术与我

【作者简介】非马,本名马為义,英文名 William Marr,生在台湾,在广东乡下度过童年。在美国获得核能工程博士,从事能源开发研究。出版有23本中英文诗集, 3本散文集及多种翻译诗文集。主编《朦朧诗选》《顾城诗集》《台湾现代诗四十家》及《台湾现代诗选》等。他的诗被收入上百种选集及台湾丶大陆丶英国及德国等地的教科书并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曾任美国伊利诺州诗人协会会长。近年并从事绘画及雕塑等艺术创作,在美国及中国举办过多次艺术个展与合展。现居美国芝加哥。
•William Marr, a famous Chinese American poet, artist and translator, has been hailed as one of the collectible Chicago poets after his first book of poetry ‘Autumn Window’ was published in 1995.  Considered one of the world’s best contemporary poets, his poem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more than ten languages.

大家好!感谢冰花热情的推介,徐英才会长的筹画安排以及李莉女士的主持,让我有机会在这个疫情严重的日子里,同诸位一起谈谈文学艺术。希望大家能放松一下心情,一起度过一段诗意的时光!

1.与诗结缘

我成为诗人,有几个契机。头一个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广东乡下发生大旱灾,土地都干裂了,到处有求神拜佛的活动,老师要我们每人写一篇求雨的作文。我们都写了交上去。第二天到学校一看,墙上贴了几篇示范,其中有一首诗,作者居然是我。原来是喜欢新诗的老师把我的作文分了行成为新诗。刚好我在南洋做生意的伯父回家度假,读到了那首诗,很喜欢,一有客人来看他,就背诵给客人听。对一个小孩子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鼓励。第二个契机是我念完台中一中初中考进台北工专(现在的台北科技大学),发现课程非常枯燥,便和几位同学创办了一个叫《晨曦》的文艺刊物,由于稿源缺乏,当主编的我不得不自己动手写稿填补空白,我记得那时候写了各式各样的东西,包括诗,散文及小说等等。这个办刊物的经验,相信对我后来的写作,有相当的影响。工专毕业后,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必须接受半年的预备军官训练,然后被派到一个新兵训练中心去当了一年的步兵排长。有一期新兵里头有一个出版过一两本散文集的文艺青年,看到我在出操休息时间读文学方面的书,便告诉我他朋友办的一个叫《新生文艺》的刊物,并介紹我同这位朋友见面,大家谈得很投机,不久我便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几首诗。后来又通过这位主编,认识了当时的著名诗人白萩。白萩借给我他手抄的世界名诗翻译,还有他自己写的一些诗,我都一一把它们抄录了下来。

在美国的头几年我因忙于学业,没时间考虑到诗。直到取得学位开始工作,生活比较安定以后,才同白萩取得联系,那时候他正担任台湾一个叫《笠诗刊》的主编,他希望我能译介带有泥土味汗酸味的美国当代诗,每期预留了很大的篇幅给我,就这样,从现代派运动领袖诗人艾略特(T.S. Eliot)到吟唱诗人马克温(Rod McKuen),从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佛罗斯特(Robert Frost)到垮掉派诗人(Beat Poets)之一的弗灵盖蒂(Lawrence Ferlinghetti),从意象诗到墙头诗,我一本本地买一本本地读一本本地译,后来又扩大到加拿大丶拉丁美洲以及英国诗人的作品,还有英译的土耳其丶希腊丶波兰丶法国丶俄国和北欧等地的诗。这些译诗对台湾诗坛的发展相信有过一定的影响,但得到最大好处的是我自己。

在翻译的过程中,渐渐地我又开始写起诗来,早期的诗大多在台湾的《现代文学》及《笠诗刊》上发表。由于我觉得写诗最好是使用母语,所以我早期的诗大多是汉语诗,后来因为参加美国当地的诗人团体及工作坊,需要提供英文作品,就把自己的一些诗翻译成英文,再后来我干脆写起汉英双语诗来。

在我出版的19本中文诗集当中,有13本在台湾,4本在大陆,两本在香港。1995年我在美国出版了第一本英文诗集《秋窗》,第二年再版。2010年我又出版了第二本英文诗集《在天地之间》。然后就是2014及2015年由法国诗人阿萨納斯(Athanase Vantchev de Thracy)翻译成法文并在巴黎出版的汉法诗选《你我之歌》及汉英法诗选《芝加哥小夜曲》。还有就是2018及2019年由意大利诗人出版家肯皮西(Giovanni Campisi)翻译并在意大利出版的两本英意双语诗选。下面来谈谈

2. 我所写的詩的类型

到目前为止我一共写了一千多首诗,几乎什么题材都有。1980年诗人艾青先生到芝加哥访问,我送了他一本手抄本,字体很大,正适合视力不太好的他阅读。听一位朋友后来告诉我,有一天艾青起得早,读我那本手抄诗集后说,没想到非马的诗题材这么广。 在我的诗里面,有下面这些比较显著的题材:

(1) 社会性

几年前在芝加哥一个中国文艺座谈会上我曾经讲过这样的话:“今天一个有抱负的诗人不可能再躲到阴暗的咖啡室里去找灵感。他必须到太阳底下去同大家一起流血流汗,他必须成为社会有用的一员,然后才有可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才有可能对他所生活的社会及时代作忠实的批判与纪录。我们用不着担心社会性或时代性会减少一首诗成为不朽或永恒的可能,正如我们不用担心一篇好作品会因为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或乡土情调而不被其它地区的读者所接受一样。杜甫的许多诗,批评当时社会的不安定,战乱频仍,使得老百姓离乡背井,妻离子散,今天我们在这里,还是可以深深地受感动。”下面这首诗的题目叫:

创世纪

当初
人照自己的形象
造神

这样
上帝是白人
下帝是黑人

至於那许多
不上不下帝
则都是些
不黑不白人

恶补之后

─为一位受不了功课压力跳楼自杀的台湾女生而写

恶补之后
你依然
缴了白卷
在模拟人生的考试里
他们给你出了一道
毫无选择的
选择题

生吞活嚥下那么多
人名地名年代生字符号
公式条文定义定理定律
终于让你消化不良的脑袋
严重积食
使你不得不狠下心来
统统挖出吐掉

而当你奋身下跃
远在几千里外的我
竟彷佛听到
一声惨绝的欢叫

搞懂了!终于搞懂了!
加速度同地心引力的关系

饭后一神仙

吞进,吐出
吞进,吐出
眯着眼的神仙
斜躺在沙发上
听念小学的儿子
在灯下,琅琅诵读
鸦片战争的历史

香烟缭绕里
一段即将成正果的烟灰
突然被炙烫的一声
「割肺赔偿」
震落凡尘

2)幽默与讽刺

我一直觉得中国现代诗一般都太严肃正经,令人敬而远之甚至望之生畏。生命里当然应该有严肃的时候,但整天紧绷着脸,也未免太辛苦了。因此除了一些令人笑不起来的天灾人祸外,我都尽量在诗中加入适当的幽默感。一首成功的幽默诗,是让人读了从心底泛起微笑,接着大笑,终于忍不住迸出眼泪来。究竟这笑与泪是甜是苦,是酸是辣,只有作者与读者心里明白。这样的诗当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下面是我试写的几首带有幽默或讽刺意味的诗:

伶俐的嘴
有時候
比哑巴还

连简简单单的
我—
都不敢

尾巴

天生我材必有
剩余价值

尾巴
上下前后左右猛搖一陣之后
才发觉
老天难看的脸色

还是夾着尾巴做人
最安全保险

百元大鈔的答案

在当今的社会考卷上
他相信
这是唯一的
正确答案

附注: 听说青岛有一位中学生在考卷上貼了一张百元大钞作答.

3)童心愛意

萤火虫

不声不响
把个遥远的仲夏夜梦
一下子点亮了起來

沒有霓虹的迷幻
也不广告什么

秋窗

进入中年的妻
这些日子
总爱站在窗前梳妆
有如它是一面镜子

洗尽铅华的脸
淡云薄施
却雍容大方
如镜中
成熟的风景

共伞

共用一把伞
才发现彼此的差距

但这样我俯身吻你
因你努力踮起脚尖
而倍感欣喜

(4)人文关怀

电視

一个手指头
轻轻便能关掉的
世界

却关不掉
暗逐渐淡的荧光幕上
一粒仇恨的火种
驟然引发
熊熊的战火
燃过中东
燃过越南
燃过每一张
焦灼的脸

非洲小孩

一个大得出奇的

日日夜夜
在他鼓起的腹內
蠕吸着

吸走了
犹未绽开的笑容
吸走了
滋润母亲心灵的泪水
吸走了
干皱皮下仅有的一点点肉
终于吸起
他眼睛的漠然
以及张开的嘴里
我們以为无声
其实是超音域的
一个
惨绝人寰的呼叫

生与死之歌
─给瀕死的索马利亚小孩

在断气之前
他只希望
能最后一次
吹胀
垂在他母亲胸前
那兩个干瘪的
气球

让它们飞上
五彩缤纷的天空

庆祝他的生日
庆祝他的死日

5)哲思

鸟笼

1
打开
鸟笼的

让鸟飞

把自由
还給

2
打开
鸟笼的

让鸟飞

把自由
还给

3
打开鸟笼的

让鸟自由飞

又飞

鸟笼
从此成了
天空

再曲折
总是引人
向前

从不自以为是
唯一的正途
在每个交叉口
都有牌子标识

往何地去
几里

隔着岸
紧密相握

我们根本不知道
也不在乎
是谁
先伸出了

(6)乡愁

战争把许多家庭拆散,我的家庭也不例外。下面这两首是我1980年头一次回广東探亲后写的返乡组曲中的两首:

重逢
─返乡组曲之四

深怕冲淡了重逢的欢乐
亲友们彼此提醒
“过去的就让它们过去吧!”
然后别过头去
偷偷揩掉
到了眼角的泪水
然后在脸上
用力撑开
一张绉摺的笑容
像撑开
久置不用的一把阳伞

罗湖车站
—返乡组曲之八

我知道
那不是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她老人家在澄海城
十个钟头前我同她含泪道别
但这手挽包袱的老太太
像极了我的母亲

我知道
那不是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他老人家在台北市
这两天我要去探望他
但这拄着拐杖的老先生
像极了我的父亲

他们在月台上相遇
彼此看了一眼
果然并不相识

离别了三十多年
我的母亲手挽包袱
在月台上遇到
拄着拐杖的我的父亲
彼此看了一眼
可怜竟相见不相识

黃河


挟泥沙而来的
滚滚浊流
你会找到
地理书上说
青海巴颜喀喇山

但根据历史书上
血迹斑斑的记载
这千年难得一清的河
其实源自
亿万个
苦难泛滥
人类深沉的
眼穴

醉汉

把短短的直巷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呵
我正努力
向您

7)旅游

几乎每年我和我太太都会选择一两个地方去旅游。我发现旅游是观察世界刺激诗思的好办法之一。1992年我们到欧洲旅行的时候,意大利通货膨胀非常严重,货币贬值得很厉害,银行早晚的汇率都不一样。〈特拉威喷泉〉(Trevi Fountain)一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特拉威喷泉
—罗马游之五

根据电影「罗马之恋」的情节
每个希望重游罗马的旅客
必须背对这喷水池默祷
并抛掷三枚铜板

池子比电影里看到的要小得多
又刚好碰上礼拜一喷泉同管理员一道休假
看不到海神驾海马车驱波逐浪的雄姿
我们仍急急用力抛出
三枚面值五百里拉的硬币

但愿它们在落水前没太贬值

皮萨斜塔

一下游览车我们便看出了局势
同大地较劲
天空显然已渐居下风

为了让这精彩绝伦的竞赛
能够永远继续下去
我们纷纷选取
各种有利的角度
在镜头前做出
努力托塔的姿势

当地的导游却气急败坏地大叫
别太用力
这是一棵
不能倒塌更不能扶正的
摇钱树

黃山挑夫

每一步
都使整座黄山
哗哗倾侧晃动

侧身站在陡峭的石级边沿
我们让他们粗重的担子
以及呼吸
缓缓擦脸而过
然后听被压弯了的脚杆
向更深更陡的山中
一路摇响过去

苦力苦哩
苦力苦哩
       苦力苦哩……

黃石公园瀑布

吼声
撼天震地
林间的小涧不会听不到
山巅的积雪不会听不到

但它们并没有
因此乱了
脚步

你可以看到
潺潺的涓流
悠然地
向着指定的地点集合
你可以听到
融雪脱胎换骨的声音
永远是那么
一点一滴
不徐不急

8)动物

没有人见过
真的龙颜
即使
恕卿无罪
抬起头来

但在高耸的屋脊
人们塑造龙的形象
绘声绘影
连几根胡须
都不放过

有时他们不得不
狠下心来
把跛了脚的
心爱的马
射杀

挺直腰干
英姿勃勃的
骑士形象
不容破坏

3. 在美国写诗的经验

在不是故国的地方写诗,面临的最大问题,除了文化的差异之外,便是:用什么语言写?为谁写?写什么?这些问题当然是相互关联的。当时雄心勃勃的我,确有用英语写诗,进军美国诗坛的念头,但很快便体悟到,如果思维仍习用母语,那么最自然最有效的写诗语言应该是自己的母语。用第二语言的英语写诗,无异隔靴搔痒。语言确定以后,自然而然地,华语读者成了我写作的对象。当时美国的汉语报刊不多,刊载现代诗的副刊更少,而大陆的门户还没开放,因此台湾的读者成了我的主要对象,旁及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区。对这些读者来说,美国的题材虽然也许可能产生一点异国情调或新奇感,但不可避免的会有隔阂;写台湾的题材吧,对住在美国的我来说又缺乏现场感。在这种情况下,写世界性的题材成了较好的选择,深层的原因当然是因为我一向不喜欢狭窄的地域观念,普遍的人性与真理对写诗的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相信这是有些评论家认为我是当代台湾诗人中,国际主义精神表现得最为强烈的原因吧。

由于用汉语写作,我同美国诗坛几乎没什么接触与交往,但为了好玩,我还是试着把自己的一些诗翻译成英语,有几首还被选入了一些书名颇能满足虚荣心的选集如《杰出的当代诗》《诗神的旋律–最佳当代诗》等,后来才知道这些可能就是所谓的“虚荣出版物”(Vanity Publications)的玩意儿。无论如何,当时确给天真的我不少鼓舞,特别是有一本选集还用我的名字去打广告。

真正认真把自己的诗翻译成英语,是1993年参加伊利诺州诗人协会以后的事。伊利诺州诗人协会是成立于1959年的“国家州际诗人协会联盟”属下的组织。协会每两个月分区聚会一次,主要是批评讨论会员所提出的作品,并组织各种活动如到养老院及医院等场所去朗诵丶举办成人及学生诗赛等。我发现在翻译的过程中,一些文字上甚至文化上的异同,往往会自动浮现彰显出来,使我对原作(不管是英语或汉语)能采取一种比较客观的批评眼光,进行修改。这种存在于两种文字或文化之间的对话,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奇妙有趣的经验。我常劝年轻的写诗朋友们,最好能通晓至少一种外语。了解一个外国作家,或对他表示敬意,没有比翻译他的作品更好的途径了。

入会不久我便被推选为该会的会长,任期两年。1995年我把自己的英译诗作整理成《秋窗》诗选出版。也许受《芝加哥论坛报》上一篇图文并茂两大版的访问报导的影响,反应相当热烈。第二年就再版。一位诗评家甚至把我列为包括桑德堡(Carl Sandburg)及马斯特(Edgar Lee Masters)等名家在内的芝加哥历史上值得收藏的诗人之一。当然这对只出版过一本英语诗集的我来说未免太高抬了。不久我加入了成立于1937年的芝加哥诗人俱乐部,成为唯一的非白人成员。

在这些活动中,我所接触到的美国诗人都比较保守,特别是在诗的形式运用上。这大概同美国中部的保守风气有关。他们有许多还在热心地写莎士比亚的商籁体或其它押韵的固定形式。有些人是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字技巧训练,也有的纯粹是在怀古。由于英语不是我的母语,没有太大的传统包袱,我可以比较轻松自由地写我的自由诗。他们都觉得我带给了他们可贵的新鲜空气。前任伊利诺州桂冠女诗人布鲁克斯便曾说过,我的诗里有一种奇特的声音,令人耳目一新。他们特别高兴能从我的诗里体验到中国古典诗的精炼与韵味。当然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更多,尤其是对英语这第二语言的体会与感觉。

有趣的是, 1996年在中山与佛山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诗人笔会上我见到了几位心仪已久的诗人。其中绿原先生除写诗外,还是翻译德国诗的名家。他把手边仅剩的一本厚厚的《里尔克诗选》送给了我,我则送他我的英语诗集《秋窗》。他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把我的诗集读完了,说很喜欢。他说虽然知道我这些诗大多先有汉语,但他还是要把其中的一些诗翻成汉语。一方面这是个很好的体验,另一方面他也想从中探究为什么他在当代中国诗人的诗集里看不到中国古典诗的优良传统,却在我的英语诗集中找到。

随着网络的兴起与普及,我自己也制作了一个个人网站《非马艺术世界》(http://marrfei.org),展出汉英双语诗选丶评论丶翻译丶每月一诗以及散文,还有我近年来创作的绘画与雕塑等,同时也在网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种网上刊物及论坛上张贴作品,有几首英语诗还被选为“当天的诗”或“当周的诗”,交流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甚至有来自以色列的诗人要求授权翻译我的几首诗;日本著名诗人木岛始也从网络上同我取得了联系,用我的诗为引子,做汉丶英丶日三种语言的“四行连诗”,在日本结集出版;一些美国诗人团体及诗刊也来信邀请我担任诗赛的评审或诗评小组委员等等。这些都是网络带来的方便与可能。几年前,伊拉克战争引起了美国诗人们的反战运动,在网络上设立网站,让诗人张贴反战诗,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诗人的响应与支持,我曾被邀担任了一段时期的汉语编辑。我自己的一首关于越战纪念碑的诗也被选入《诗人反战诗选》,另一首关于战争的诗则被一个反战纪录片所引用。

除了陆续将我的汉语作品翻译成英语外,最近几年我也尝试着从事双语写作。无论是由汉语或英语写成的初稿,我都立即将它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我发现反复翻译的过程对修改工作很有帮助。当我对两种语言的版本都感到满意了,这首作品才算完成。在这里必须提一下,我的双语诗同一般的直接互译略有不同。由于是自己的诗,我拥有较多的自由,从事再创作。

4. 诗观

诗同小说或散文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它的多义性。一首耐人寻味的诗,往往具有多层次的意义。如果一首诗只有一个浅显固定的意义,那么在我们读过一两次之后,便显得乏味,很难引起我们再去读它的兴趣了。因此一首成功的诗同一幅隽永的水墨画一样,需有足够的留白,让不同的读者,或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与心境下,产生不同的反应与感受。根据各自的背景与经验,读者可把自己的想象与解释加诸于一首诗,从而共享创作的乐趣。从这个意义上讲,一首诗必须有读者的参与及合作,才得以完成。诗人的任务只是提供读者一个场景,一座舞台,让读者凭着各自的背景与经验,随着诗中的人物及事件去发展,去想像,去补充,去完成。这样的诗是活的,不断成长的,因为我们的经验每人不同,每天每时每刻都不同。我常引用美国诗人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一首叫做〈场景〉的诗为例:

玫瑰花,在雨中
別剪它们,我祈求。
它们撑不了多久,她说
可是它们在那里
很美。
哦,我们也都美过,她说,
剪下了它们,还把它们交到
我手上。

这首诗给了我们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说,诗中讲话者同那位女人究竟是什么关系?如果他们是夫妇,是否年华老去的妻子因对自己失去信心而容不下美丽的东西?或者她是在对喜欢拈花惹草的丈夫做出警告?如果他们是一对情人,那么她是否因为他眼中只有玫瑰花,把她冷落在一边而气得要把玫瑰花剪掉?或者她只是想在玫瑰花凋谢之前,在记忆中留下它们美好的形象?还有,讲话者为什么要为玫瑰花求情?只是单纯地为了美?或另有隐衷?总之,短短的一首诗,却有许多的可能性。它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舞台与场景。如何去诠释,是读者的事。这便是诗,最好最丰富的诗。

又如我上面提过的我那首〈鸟笼〉,我曾在1994年芝加哥“文学艺术新境界”座谈会上说过:“有好几位诗评家都说它是反逆思考的一个好例子,意思是说这首诗的思考方式同一般人相反,一般人以为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当然是把自由还给鸟,而我却把自由还给鸟笼,这不是反逆吗?其实我只是想指出,每一样东西都有好几个面,我们不能老是站在我们习惯的位置看东西,有时候应该走到另一个地方去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来看,这样我们会发现,世界上其实到处都充满了新奇有趣的东西,山川河流,花草虫鸟,每样东西都有它的美,都有它可爱的一面,即使是小小的一粒沙,我们都可以从它的身上看到生生不息的宇宙。”

不管科学如何进步,也不管每天有多少五花八门的工业产品上市,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仍充满着各式各样无聊的重复,麻木了我们的神经。这日复一日的重复,很容易使我们对生活感到厌倦。我们需要一些新的刺激,我们希望听到一些新鲜的话或看到新奇的事物,让我们的心头活水潺潺流动,不致停滞枯竭。

艺术家(包括诗人)的基本任务便是为人类提供新颖的东西:新颖的叙述方式,新颖的视角,新颖的意义,新颖的美。一味摹仿名画不可能成为画家,一味抄袭名句不可能成为诗人。不创新便不配被称为艺术家,也永远进不了历史,这是可断言的。一个有抱负的诗人绝不甘心只做个追随者,他必须努力把话说得跟前人不同,甚至跟以前的自己不同,并且试着说得更好。但如果过分地求新求变使作品成为「打翻了的铅字架」,让读者见而生畏甚至走避,便得不偿失。心理学家们曾对刺激因素做了许多试验与分析,发现一件艺术品含有太强烈的刺激性,同刺激性不足一样,都会引起观众的反感与排斥。一般人不喜欢偏离现状过大的变化。

文以载道的时代当然早已过去,但如果一个诗人的作品不能引起人们对苦难者的同情与怜悯或对大自然的喜爱;不能激励人们的精神向上,或带给人们温暖慰藉;不能促使人们向往自由与光明,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点燃希望,觉得活着真好;无法扩展人们的视野丶加深对人性的了解并为人类的文明增添财富;如果这个诗人只知道盲目地追逐时髦,不分青红皂白地从事破坏颠覆,甚至鼓动带领人们走向分崩离析丶猜忌冷漠丶孤绝黑暗的心灵境地,我们要这样的诗人及艺术家干什么?

 除了译诗写诗外,我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近年来又画了不少的画及做了许多雕塑。广州的花城出版社2010年出版了一本由海南大学唐玲玲周伟民教授编著的书,书名就叫《非马艺术世界》,分别由诗,散文,翻译,绘画与雕塑等多方面来检阅我的艺术世界。下面我就来谈谈诗之外的创作:

5. 其它艺术创作

(1)翻译

除了翻译了上千首欧美现代诗外,我还翻译了不少短篇小说及散文。但除了1978年由高雄的大舞台书苑出版的法国诗人《裴外的诗》以及1999年由台北的书林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对照的《让盛宴开始——我喜爱的英文诗》,台中的晨星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幽默文集《紧急需要你的笑》,还有一本禅的小故事《织禅》外,其它都没有机会出版,实在有点可惜。

(2)散文

1998年我受邀在香港《明报》世纪副刊上参加一个叫做「七日心情」的专栏,由七位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作家轮流执笔,记得其中有大陆的余秋雨丶香港的也斯和台湾的张曼娟等。当时我正尝试我的「夹诗散文」写作,在散文里摆进一两首短诗,便拿这个专栏当试验场。香港几位朋友告诉我说一般反应相当不错,我也收到了好几个香港读者,包括一些大学生的电邮,感谢我的文章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现代诗。后来我把这些专栏文章连同历年写的一些散文编成一本散文集,由广州的花城出版社在2005年出版。书名《凡心动了》来自黄永玉先生为这本书写的序。他说“诗人如果是和尚,和尚如果有时动了凡心去拈花惹草,那就是散文。非马的散文。”后来我又把一些新写的散文加进去,编成一本叫做《不为死猫写悼歌》的散文随笔集,2011年由台北的秀威出版社出版。2014年秀威又出版了我一本叫做《大肩膀城市芝加哥》的书,介绍芝加哥的风景文物。

我对散文的感情,特别是我的夹诗散文,其实并不下于诗歌。散文一般比较自然抒情,同读者的交流可能也比较直接亲切。只是它不像写诗,随时随地都可构思经营,而必须有充裕的时间坐下来写作,这对全职工作的我来说,是比较不容易

(3)绘画与雕塑

九十年代初期,我同我太太一起跟几位华裔画家,包括广西壮族的周氏兄弟和广东韶关的涂志伟,学画。在这之前,我虽然很喜欢绘画,却一直不敢尝试,因为美术是我从小最糟糕的一门功课。在这之前不久,台湾著名的诗人画家楚戈到芝加哥我家作客,谈到学画的问题时,他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画家,只要肯学,谁都能画,他自己便是一个现成的好例子。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诗同画之间最大的不同,我想是它们的现实性。诗所使用的媒介是我们日常生活里的语言。语言有它的约定俗成的意义。所以我觉得诗(包括其它的文学)不能离开现实太远。如果我在诗里使用「吃饭」这两个字,即使它们有比吃饭更深一层的意义,仍应该多多少少同吃饭有关。否则读者会摸不到头脑,不知道你在说什麽。绘画不同,它所使用的媒介是线条及颜色。我在画布上涂一块红色,它可能代表一朵花,可能是太阳下山时的晚霞,也可能是一个小孩兴奋的脸,更可能是恋爱中情人火热的感情。所以我觉得绘画不妨比诗更超现实,更抽象。懂得欣赏现代艺术的人不会盯着一幅画去问它像什麽?正如我们不会去问一朵花一棵树或一片风景有什么意义。只要它们给我们一种美的感受,就够了。当语言文字在一些感情面前吞吞吐吐甚至保持缄默的时候,绘画及雕塑便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达方式及途径。前几年我曾在芝加哥及大陆几个地区举办了几个个人画展及合展,本来北京一位画家朋友说已安排好今年四五月间让我同黄永玉先生在宋庄一个美术馆合开一个画展,但看样子在目前的情况下是不太可能了。

这就是我孜孜经营的一个艺术世界。

曾经有人问过我这个时代还需要文学艺术吗?我回答说我毫不怀疑文学艺术在现代生活中所能扮演的有用角色。在人际关系日趋冷漠的物化世界里,文学艺术有如清风甘露,滋润并激荡人们的心灵,引发生活的情趣,调剂并丰富人们的生活。做为文学精华的诗,更是如此。

通常一首好诗一幅好画能为我们唤回生命中快乐的时光,或一个记忆中的美景。它告诉我们,这世界仍充满了有趣及令人兴奋的东西。它使我们觉得能活着真好。我常引用英国作家福特(Ford Maddox Ford)的话:「伟大的诗是它无需注释且毫不费劲地用意象搅动你的感情;你因此成为一个较好的人;你软化了,心肠更加柔和,对同类的困苦及需要也更慷慨同情。」

正如我上面提到的台湾诗人画家楚戈说过的“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画家”,我要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诗人”,只要肯学,不汲汲于名利,不患得患失,经常保持天真的眼光与心灵,我相信他迟早会成为一个好诗人。

最后贴一些我的画及雕塑给大家看看,这些画及雕塑大多在我的书房里,每天陪着我写诗读诗。是我最亲密的朋友。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谢谢大家!下面就留一点时间让大家提出问题来一起讨论。 能直接回答的我会尽量回答,但如我一时想不起好答案,我会留下来以后在群上慢慢作答,同大家互相讨论交流。其实最好的答案都在我的个人网站《非马艺术世界》。上面除了我各个年代的作品外,还有著作年表,诗话,朗诵及演讲,访谈与对话,作品评论及研究,手稿等等。最近几年有一位诗友义务为我制作了几本电子书,包括我自己的一些诗选,还有翻译的作品。我都把它们摆在这个网站上,免费让大家阅读。下面是网址:

《非马艺术世界》http://marrfei.org
非马其他专集链接:
【海外诗粹】非马|秋窗Autumn Window
【海外诗粹】非马|裴外的诗 Poems of Jacques Prévert Translated by William Marr

感谢非马老师 感谢【华诗会】授权

WePoetry 【海外诗粹】再此感谢《华诗会》《诗殿堂》为诗人及其读者举办的此次活动,使得广大非马作品的读者能够有幸聆听,大师对于诗歌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也从中获得了诸多在中英诗译中的宝贵经验。WePoetry【海外诗粹】祝贺非马微讲座举办成功。
《诗殿堂》是一份非营利性诗刊,她旨在为全球华语和英语诗人提供一个发表优秀高端诗作的平台;《诗殿堂》,是一份汉英双语诗刊,她旨在用汉诗英译和英诗汉译的方法向全球推介优秀高端诗作。《诗殿堂》的选稿原则是,择优录用;《诗殿堂》的办刊特色是,汉诗英译和英诗汉译双语同步登载。《诗殿堂》的理念是:诗为心声,我们推崇发自肺腑,言之有物,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的诗文。
Poetry Hall is a not-for-profit journal that aims at providing a platform for all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poets to publish their well written poems; Poetry Hall is a Chinese and English bilingual journal that aims at introducing well writte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 in both the original language form and its Chinese or English translation form, to the world. Our criterion for selecting contribution is quality; our specialty is bilingual, using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to publish poems. Our philosophy is: Poetry is the voice from the heart. Therefore, we advocate poetry that comes from the bottom of poets’ hearts, that is rich in substance, and that conjures up vivid images and suggests cherished artistic conception.
有关《华人诗歌学会》和《诗殿堂》的详细内容,请中外诗人关注:•https//poetry.com/006-cpa.htm

欢 迎 阅 读 及 转 载


WEPOETRY海外诗粹独立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