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詩會微講座】非馬|文學藝術與我


刊 前 小 記


4月25日周6 美東時間晚上8點,
華詩會在微信群舉辦了
2020年的第一場微講座:
非馬|文學藝術與我
歷時2個多小時的群內互動,
吸引了身在海外的“非馬粉” ,
也吸引了衆多國內的“非馬迷”。
衆所周知,非馬老師的詩歌
以其獨特的“極簡”見長
極簡的詩風,猶如現代“絕句”
以富含詼諧辛辣諷刺俏皮爲一統
被讀者冠以“非馬體”。
而在成就“非馬體”的過程中,
詩人一些鮮爲人知的舊事
也在往事的打撈中逐一浮出水面
從少小時偶然被老師“啓蒙”,
到日後與詩歌結伴同行
到最後相濡以沫與詩歌達成默契,
一切都那麽順理成章,一切又似
運籌帷幄,于一颗萌動已久的詩心。
非馬老師按著音頻侃侃而談
聽者有心,不放棄任何一次參悟的契机
從詢問詩歌寫作中的聲韻技巧
到現代詩和古體詩之間的差異
從好奇:工作時會不會心生旁骛去寫詩
到如何把舵事業生活和爱情
非馬老師或寫或敘都風趣應答。
你很難相像,音頻後面的非馬
已經走過了人生的大半個世紀
依然精力充沛,聲如洪鐘。
他與我們分享他的詩歌
他的照片,也分享他的寫作體驗
而他豐富的閲歷和傳奇的一生
也足以讓每一個聽衆
一次又一次,心生敬意
-Vivian雯-

 

【華詩會】微講座主辦人

【華詩會創辦人簡介】徐英才,原復旦英語教師,現美國德寶大學漢學老師,華人詩學會會長,漢英雙語紙質詩刊《詩殿堂》總編,漢英譯著《英譯唐宋八大家散文精選》和《英譯中國經典散文選》曾由中國贈送美國林肯中學。
Xu Yingcai, originally a Fudan English teacher, now a teacher of Chinese Studies in DePaul University, President of Chinese Poetry Association, and Editor in Chief for Poetry Hall – A Chinese and English bilingual journal, his translations Selected Translation of Eight Tang & Song Prose Masters and Selecte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rose Classics were once the gifts Chinese government gave to Lincoln High School USA.
華詩會副會長簡介冰花,Bing Hua 現居美國馬里蘭州。其詩歌獨特的風格被稱爲“冰花體”,多次在世界性詩歌比賽中獲金獎。她著有詩集《這就是愛》(THIS IS LOVE),《溪水邊的玫瑰》(ROSE BY THE STREAM)等。被譽爲“情詩皇后”、“詩壇玫瑰”, 並接受過央視專訪。
Bing Hua is now living in Maryland U.S.A. Her unique poems have earned her the epithet of “Bing Hua Style”, and she has won quite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poetry rewards. Her poetry collections include This Is Love, Rose by the Stream, etc. and is thus regarded as “the Queen of Love Poems.” “The Rose of Poetry,” Etc. She was once interviewed by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主持人簡介】李莉,畢業于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軟件專業。 1999年從北京移民加拿大。現在多倫多某保險公司任數據架構師,從事數據交易數據倉庫等數據模型的研究設計和建立。華詩會理事,雙語紙質詩刊《詩殿堂》編輯。數與字皆喜,文與理兼修,在知識的海洋裏浸其內,樂其中!
Lily Li,graduated from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Beijing University, she immigrated to Toronto from Beijing in 1999. As a Data Architect, she is engaged in data model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establishment at an Insurance company. She is a board committee member of Chinese Poetry Association,and an editor of Chinese and English bilingual Poetry Hall journal. She is interested in both numbers and words, and likes to learn both science and literature, she enjoys the good time of diving and swimming in the ocean of knowledge.

非馬|文學藝術與我

【作者簡介】非馬,本名馬為義,英文名 William Marr,生在台灣,在廣東鄉下度過童年。在美國獲得核能工程博士,從事能源開發研究。出版有23本中英文詩集, 3本散文集及多種翻譯詩文集。主編《朦朧詩選》《顧城詩集》《台灣現代詩四十家》及《台灣現代詩選》等。他的詩被收入上百種選集及台灣丶大陸丶英國及德國等地的教科書並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曾任美國伊利諾州詩人協會會長。近年並從事繪畫及雕塑等藝術創作,在美國及中國舉辦過多次藝術個展與合展。現居美國芝加哥。
•William Marr, a famous Chinese American poet, artist and translator, has been hailed as one of the collectible Chicago poets after his first book of poetry ‘Autumn Window’ was published in 1995.  Considered one of the world’s best contemporary poets, his poem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more than ten languages.

大家好!感謝冰花熱情的推介,徐英才會長的籌劃安排以及李莉女士的主持,讓我有機會在這個疫情嚴重的日子裏,同諸位一起談談文學藝術。希望大家能放松一下心情,一起度過一段詩意的時光!

1.與詩結緣

我成爲詩人,有幾個契機。頭一個是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廣東鄉下發生大旱災,土地都乾裂了,到處有求神拜佛的活動,老師要我們每人寫一篇求雨的作文。我們都寫了交上去。第二天到學校一看,牆上貼了幾篇示範,其中有一首詩,作者居然是我。原來是喜歡新詩的老師把我的作文分了行成爲新詩。剛好我在南洋做生意的伯父回家度假,讀到了那首詩,很喜歡,一有客人來看他,就背誦給客人聽。對一個小孩子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大的鼓勵。第二個契機是我念完台中一中初中考進台北工專(現在的台北科技大學),發現課程非常枯燥,便和幾位同學創辦了一個叫《晨曦》的文藝刊物,由于稿源缺乏,當主編的我不得不自己動手寫稿填補空白,我記得那時候寫了各式各樣的東西,包括詩,散文及小說等等。這個辦刊物的經驗,相信對我後來的寫作,有相當的影響。工專畢業後,根據當時的法律規定必須接受半年的預備軍官訓練,然後被派到一個新兵訓練中心去當了一年的步兵排長。有一期新兵裏頭有一個出版過一兩本散文集的文藝青年,看到我在出操休息時間讀文學方面的書,便告訴我他朋友辦的一個叫《新生文藝》的刊物,並介紹我同這位朋友見面,大家談得很投機,不久我便在這個刊物上發表了幾首詩。後來又通過這位主編,認識了當時的著名詩人白萩。白萩借給我他手抄的世界名詩翻譯,還有他自己寫的一些詩,我都一一把它們抄錄了下來。

在美國的頭幾年我因忙于學業,沒時間考慮到詩。直到取得學位開始工作,生活比較安定以後,才同白萩取得聯係,那時候他正擔任台灣一個叫《笠詩刊》的主編,他希望我能譯解帶有泥土味汗酸味的美國當代詩,每期預留了很大的篇幅給我,就這樣,從現代派運動領袖詩人艾略特(T.S. Eliot)到吟唱詩人馬克溫(Rod McKuen),從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佛羅斯特(Robert Frost)到垮掉派詩人(Beat Poets)之一的弗靈蓋蒂(Lawrence Ferlinghetti),從意象詩到牆頭詩,我一本本地買一本本地讀一本本地譯,後來又擴大到加拿大丶拉丁美洲以及英國詩人的作品,還有英譯的土耳其丶希臘丶波蘭丶法國丶俄國和北歐等地的詩。這些譯詩對台灣詩壇的發展相信有過壹定的影響,但得到最大好處的是我自己。

在翻譯的過程中,漸漸地我又開始寫起詩來,早期的詩大多在台灣的《現代文學》及《笠詩刊》上發表。由于我覺得寫詩最好是使用母語,所以我早期的詩大多是漢語詩,後來因爲參加美國當地的詩人團體及工作坊,需要提供英文作品,就把自己的一些詩翻譯成英文,再後來我乾脆寫起漢英雙語詩來。

在我出版的19本中文詩集當中,有13本在台灣,4本在大陸,兩本在香港。1995年我在美國出版了第一本英文詩集《秋窗》,第二年再版。2010年我又出版了第二本英文詩集《在天地之間》。然後就是2014及2015年由法國詩人阿薩納斯(Athanase Vantchev de Thracy)翻譯成法文並在巴黎出版的漢法詩選《你我之歌》及漢英法詩選《芝加哥小夜曲》。還有就是2018及2019年由意大利詩人出版家肯皮西(Giovanni Campisi)翻譯並在意大利出版的兩本英意雙語詩選。下面來談談:

2. 我所寫的詩的類型

到目前爲止我一共寫了一千多首詩,幾乎什麽題材都有。1980年詩人艾青先生到芝加哥訪問,我送了他一本手抄本,字體很大,正適合視力不太好的他閱讀。聽一位朋友後來告訴我,有一天艾青起得早,讀我那本手抄詩集後說,沒想到非馬的詩題材這麽廣。 在我的詩裏面,有下面這些比較顯著的題材:

(1) 社會性

幾年前在芝加哥一個中國文藝座談會上我曾經講過這樣的話:“今天一個有抱負的詩人不可能再躲到陰暗的咖啡室裏去找靈感。他必須到太陽底下去同大家一起流血流汗,他必須成爲社會有用的一員,然後才有可能寫出有血有肉的作品,才有可能對他所生活的社會及時代作忠實的批判與紀錄。我們用不著擔心社會性或時代性會減少一首詩成爲不朽或永恒的可能,正如我們不用擔心一篇好作品會因爲帶有強烈的地方色彩或鄉土情調而不被其它地區的讀者所接受一樣。杜甫的許多詩,批評當時社會的不安定,戰亂頻仍,使得老百姓離鄉背井,妻離子散,今天我們在這裏,還是可以深深地受感動。”下面這首詩的題目叫:

創世紀

當初
人照自己的形象
造神

這樣
上帝是白人
下帝是黑人

至於那許多
不上不下帝
則都是些
不黑不白人

 

惡補之後
—爲一位受不了功課壓力跳樓自殺的台灣女生而寫

惡補之後
妳依然
繳了白卷
在模擬人生的考試裏
他們給妳出了一道
毫無選擇的
選擇題

生吞活嚥下那麽多
人名地名年代生字符號
公式條文定義定理定律
終于讓妳消化不良的腦袋
嚴重積食
使妳不得不狠下心來
統統挖出吐掉

而當妳奮身下躍
遠在幾千里外的我
竟彷佛聽到
一聲慘絕的歡叫

搞懂了!終于搞懂了!
加速度同地心引力的關係

 

飯後一神仙

吞進,吐出
吞進,吐出
眯著眼的神仙
斜躺在沙發上
聽念小學的兒子
在燈下,琅琅誦讀
鴉片戰爭的歷史

香煙缭繞裏
一段即將成正果的煙灰
突然被炙燙的一聲
「割肺賠腸」
震落凡塵

 

2)幽默與諷刺

我一直覺得中國現代詩一般都太嚴肅正經,令人敬而遠之甚至望之生畏。生命裏當然應該有嚴肅的時候,但整天緊繃著臉,也未免太辛苦了。因此除了一些令人笑不起來的天災人禍外,我都盡量在詩中加入適當的幽默感。一首成功的幽默詩,是讓人讀了從心底泛起微笑,接著大笑,終于忍不住迸出眼淚來。究竟這笑與淚是甜是苦,是酸是辣,只有作者與讀者心裏明白。這樣的詩當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下面是我試寫的幾首帶有幽默或諷刺意味的詩:

伶俐的嘴
有時候
比啞巴還

連簡簡單單的
我—
都不敢

 

尾巴

天生我材必有
剩 餘 價 值

尾巴
上下前後左右猛搖一陣之後
才發覺
老天難看的臉色

還是夾著尾巴做人
最安全保險

 

百元大鈔的答案

在當今的社會考卷上
他相信
這是唯一的
正確答案

附注: 聽說青島有一位中學生在考卷上貼了一張百元大鈔作答.

 

3)童心愛意

螢火蟲

不聲不響
把個遙遠的仲夏夜夢
一下子點亮了起來

沒有霓虹的迷幻
也不廣告什麽

 

秋窗

進入中年的妻
這些日子
總愛站在窗前梳妝
有如它是一面鏡子

洗盡鉛華的臉
淡雲薄施
卻雍容大方
如鏡中
成熟的風景

 

共傘

共用一把傘
才發現彼此的差距

但這樣我俯身吻妳
因妳努力踮起腳尖
而倍感欣喜

 

(4)人文關懷

電視

一個手指頭
輕輕便能關掉的
世界

卻關不掉
逐漸暗淡的熒光幕上
一粒仇恨的火種
驟然引發
熊熊的戰火
燃過中東
燃過越南
燃過每一張
焦灼的臉

 

非洲小孩

一個大得出奇的

日日夜夜
在他鼓起的腹內
蠕吸著

吸走了
猶未綻開的笑容
吸走了
滋潤母親心靈的淚水
吸走了
乾皺皮下僅有的一點點肉
終于吸起
他眼睛的漠然
以及張開的嘴裏
我們以爲無聲
其實是超音域的
一個
慘絕人環的呼叫

 

生與死之歌
─給瀕死的索馬利亞小孩

在斷氣之前
他只希望
能最後一次
吹脹
垂在他母親胸前
那兩個乾癟的
氣球

讓它們飛上
五彩缤紛的天空

慶祝他的生日
慶祝他的死日

 

5)哲思

鳥籠

1
打開
鳥籠的

讓鳥飛

把自由
還給

2
打開
鳥籠的

讓鳥飛

把自由
還給

3
打開鳥籠的

讓鳥自由飛

又飛

鳥籠
從此成了
天空

 

再曲折
總是引人
向前

從不自以爲是
唯一的正途
在每個交叉口
都有牌子標示

往何地去
幾里

 

隔著岸
緊密相握

我們根本不知道
也不在乎
是誰
先伸出了

 

(6)鄉愁

戰爭把許多家庭拆散,我的家庭也不例外。下面這兩首是我1980年頭一次回廣東探親後寫的返鄉組曲中的兩首:

重逢
—返鄉組曲之四

深怕沖淡了重逢的歡樂
親友們彼此提醒
“過去的就讓它們過去吧!”
然後別過頭去
偷偷揩掉
到了眼角的淚水
然後在臉上
用力撐開
一張绉皺的笑容
像撐開
久置不用的一把陽傘

 

羅湖車站
—返鄉組曲之八

我知道
那不是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
她老人家在澄海城
十個鍾頭前我同她含淚道別
但這手挽包袱的老太太
像極了我的母親

我知道
那不是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
他老人家在台北市
這兩天我要去探望他
但這拄著拐杖的老先生
像極了我的父親

他們在月台上相遇
彼此看了一眼
果然並不相識

離別了三十多年
我的母親手挽包袱
在月台上遇到
拄著拐杖的我的父親
彼此看了一眼
可憐竟相見不相識

 

黃河


挾泥沙而來的
滾滾濁流
你會找到
地理書上說
青海巴顔喀喇山

但根據曆史書上
血迹斑斑的記載
這千年難得一清的河
其實源自
億萬個
苦難泛濫
人類深沉的
眼穴

 

醉漢

把短短的直巷
走成一條
曲折
迴蕩的
萬里愁腸

左一腳
十年
右一腳
十年
母親呵
我正努力
向您

 

7)旅遊

幾乎每年我和我太太都會選擇一兩個地方去旅遊。我發現旅遊是觀察世界刺激詩思的好辦法之一。1992年我們到歐洲旅行的時候,意大利通貨膨脹非常嚴重,貨幣貶值得很厲害,銀行早晚的匯率都不一樣。〈特拉威噴泉〉(Trevi Fountain)一詩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

特拉威噴泉
—羅馬遊之五

根據電影「羅馬之戀」的情節
每個希望重遊羅馬的旅客
必須背對這噴水池默禱
並抛擲三枚銅板

池子比電影裏看到的要小得多
又剛好碰上禮拜一噴泉同管理員一道休假
看不到海神駕海馬車驅波逐浪的雄姿
我們仍急急用力抛出
三枚面值五百里拉的硬幣

但願它們在落水前沒太貶值

 

皮薩斜塔

一下遊覽車我們便看出了局勢
同大地較勁
天空顯然已漸居下風

爲了讓這精彩絕倫的競賽
能夠永遠繼續下去
我們紛紛選取
各種有利的角度
在鏡頭前做出
努力托塔的姿勢

當地的導遊卻氣急敗壞地大叫
別太用力
這是一棵
不能倒塌更不能扶正的
搖錢樹

 

黃山挑夫

每一步
都使整座黃山
嘩嘩傾側晃動

側身站在陡峭的石級邊沿
我們讓他們粗重的擔子
以及呼吸
緩緩擦臉而過
然後聽被壓彎了的腳杆
向更深更陡的山中
一路搖響過去

苦力苦哩
苦力苦哩
       苦力苦哩……

 

黃石公園瀑布

吼聲
撼天震地
林間的小澗不會聽不到
山巅的積雪不會聽不到

但它們並沒有
因此亂了
腳步

你可以看到
潺潺的捐流
悠然地
向著指定的地點集合
你可以聽到
融雪脫胎換骨的聲音
永遠是那麽
一點一滴
不徐不急

 

8)動物

沒有人見過
真的龍顔
即使
恕卿無罪
抬起頭來

但在高聳的屋脊
人們塑造龍的形象
繪聲繪影
連幾根鬍鬚
都不放過

 

有時他們不得不
狠下心來
把跛了腳的
心愛的馬
射殺

挺直腰幹
英姿勃勃的
騎士形象
不容破壞

 

3. 在美國寫詩的經驗

在不是故國的地方寫詩,面臨的最大問題,除了文化的差異之外,便是:用什麽語言寫?爲誰寫?寫什麽?這些問題當然是相互關聯的。當時雄心勃勃的我,確有用英語寫詩,進軍美國詩壇的念頭,但很快便體悟到,如果思維仍習用母語,那麽最自然最有效的寫詩語言應該是自己的母語。用第二語言的英語寫詩,無異隔靴搔癢。語言確定以後,自然而然地,華語讀者成了我寫作的對象。當時美國的漢語報刊不多,刊載現代詩的副刊更少,而大陸的門戶還沒開放,因此台灣的讀者成了我的主要對象,旁及香港及東南亞等地區。對這些讀者來說,美國的題材雖然也許可能産生一點異國情調或新奇感,但不可避免的會有隔閡;寫台灣的題材吧,對住在美國的我來說又缺乏現場感。在這種情況下,寫世界性的題材成了較好的選擇,深層的原因當然是因爲我一向不喜歡狹窄的地域觀念,普遍的人性與真理對寫詩的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相信這是有些評論家認爲我是當代台灣詩人中,國際主義精神表現得最爲強烈的原因吧。

由于用漢語寫作,我同美國詩壇幾乎沒什麽接觸與交往,但爲了好玩,我還是試著把自己的一些詩翻譯成英語,有幾首還被選入了一些書名頗能滿足虛榮心的選集如《傑出的當代詩》《詩神的旋律–最佳當代詩》等,後來才知道這些可能就是所謂的“虛榮出版物”(Vanity Publications)的玩意兒。無論如何,當時確給天真的我不少鼓舞,特別是有一本選集還用我的名字去打廣告。

真正認真把自己的詩翻譯成英語,是1993年參加伊利諾州詩人協會以後的事。伊利諾州詩人協會是成立于1959年的“國家州際詩人協會聯盟”屬下的組織。協會每兩個月分區聚會一次,主要是批評討論會員所提出的作品,並組織各種活動如到養老院及醫院等場所去朗誦丶舉辦成人及學生詩賽等。我發現在翻譯的過程中,一些文字上甚至文化上的異同,往往會自動浮現彰顯出來,使我對原作(不管是英語或漢語)能採取一種比較客觀的批評眼光,進行修改。這種存在于兩種文字或文化之間的對話,至少對我個人來說,是一種非常奇妙有趣的經驗。我常勸年輕的寫詩朋友們,最好能通曉至少一種外語。了解一個外國作家,或對他表示敬意,沒有比翻譯他的作品更好的途徑了。

入會不久我便被推選爲該會的會長,任期兩年。1995年我把自己的英譯詩作整理成《秋窗》詩選出版。也許受《芝加哥論壇報》上一篇圖文並茂兩大版的訪問報導的影響,反應相當熱烈。第二年就再版。一位詩評家甚至把我列爲包括桑德堡(Carl Sandburg)及馬斯特(Edgar Lee Masters)等名家在內的芝加哥歷史上值得收藏的詩人之一。當然這對只出版過一本英語詩集的我來說未免太高擡了。不久我加入了成立于1937年的芝加哥詩人俱樂部,成爲唯一的非白人成員。

在這些活動中,我所接觸到的美國詩人都比較保守,特別是在詩的形式運用上。這大概同美國中部的保守風氣有關。他們有許多還在熱心地寫莎士比亞的商籁體或其它押韻的固定形式。有些人是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文字技巧訓練,也有的純粹是在懷古。由于英語不是我的母語,沒有太大的傳統包袱,我可以比較輕鬆自在地寫我的自由詩。他們都覺得我帶給了他們可貴的新鮮空氣。前任伊利諾州桂冠女詩人布魯克斯便曾說過,我的詩裏有一種奇特的聲音,令人耳目一新。他們特別高興能從我的詩裏體驗到中國古典詩的精煉與韻味。當然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東西更多,尤其是對英語這第二語言的體會與感覺。

有趣的是, 1996年在中山與佛山召開的第三屆國際詩人筆會上我見到了幾位心儀已久的詩人。其中綠原先生除寫詩外,還是翻譯德國詩的名家。他把手邊僅剩的一本厚厚的《里爾克詩選》送給了我,我則送他我的英語詩集《秋窗》。他花了兩個晚上的時間把我的詩集讀完了,說很喜歡。他說雖然知道我這些詩大多先有漢語,但他還是要把其中的一些詩翻成漢語。一方面這是個很好的體驗,另一方面他也想從中探究爲什麽他在當代中國詩人的詩集裏看不到中國古典詩的優良傳統,卻在我的英語詩集中找到。

隨著網絡的興起與普及,我自己也制作了一個個人網站《非馬藝術世界》(http://marrfei.org),展出漢英雙語詩選丶評論丶翻譯丶每月一詩以及散文,還有我近年來創作的繪畫與雕塑等,同時也在網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各種網上刊物及論壇上張貼作品,有幾首英語詩還被選爲“當天的詩”或“當周的詩”,交流的範圍也隨之擴大,甚至有來自以色列的詩人要求授權翻譯我的幾首詩;日本著名詩人木島始也從網絡上同我取得了聯係,用我的詩爲引子,做漢丶英丶日三種語言的“四行連詩”,在日本結集出版;一些美國詩人團體及詩刊也來信邀請我擔任詩賽的評審或詩評小組委員等等。這些都是網絡帶來的方便與可能。幾年前,伊拉克戰爭引起了美國詩人們的反戰運動,在網絡上設立網站,讓詩人張貼反戰詩,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詩人的響應與支持,我曾被邀擔任了一段時期的漢語編輯。我自己的一首關於越戰紀念碑的詩也被選入《詩人反戰詩選》,另一首關於戰爭的詩則被一個反戰紀錄片所引用。

除了陸續將我的漢語作品翻譯成英語外,最近幾年我也嘗試著從事雙語寫作。無論是由漢語或英語寫成的初稿,我都立即將它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我發現反複翻譯的過程對修改工作很有幫助。當我對兩種語言的版本都感到滿意了,這首作品才算完成。在這裏必須提一下,我的雙語詩同一般的直接互譯略有不同。由于是自己的詩,我擁有較多的自由,從事再創作。

 

4. 詩觀

詩同小說或散文之間的差異,主要在于它的多義性。一首耐人尋味的詩,往往具有多層次的意義。如果一首詩只有一個淺顯固定的意義,那麽在我們讀過一兩次之後,便顯得乏味,很難引起我們再去讀它的興趣了。因此一首成功的詩同一幅隽永的水墨畫一樣,需有足夠的留白,讓不同的讀者,或同一個讀者在不同的時間地點與心境下,産生不同的反應與感受。根據各自的背景與經驗,讀者可把自己的想像與解釋加諸於一首詩,從而共享創作的樂趣。從這個意義上講,一首詩必須有讀者的參與及合作,才得以完成。詩人的任務只是提供讀者一個場景,一座舞台,讓讀者憑著各自的背景與經驗,隨著詩中的人物及事件去發展,去想像,去補充,去完成。這樣的詩是活的,不斷成長的,因爲我們的經驗每人不同,每天每時每刻都不同。我常引用美國詩人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一首叫做〈場景〉的詩爲例:

玫瑰花,在雨中
別剪它們,我祈求。
它們撐不了多久,她說
可是它們在那裏
很美。
哦,我們也都美過,她說,
剪下了它們,還把它們交到
我手上。

這首詩給了我們許多想像的空間。比如說,詩中講話者同那位女人究竟是什麽關係?如果他們是夫婦,是否年華老去的妻子因對自己失去信心而容不下美麗的東西?或者她是在對喜歡拈花惹草的丈夫做出警告?如果他們是一對情人,那麽她是否因爲他眼中只有玫瑰花,把她冷落在一邊而氣得要把玫瑰花剪掉?或者她只是想在玫瑰花凋謝之前,在記憶中留下它們美好的形象?還有,講話者爲什麽要爲玫瑰花求情?只是單純地爲了美?或另有隱衷?總之,短短的一首詩,卻有許多的可能性。它只爲我們提供了一個舞台與場景。如何去詮釋,是讀者的事。這便是詩,最好最豐富的詩。

又如我上面提過的我那首〈鳥籠〉,我曾在1994年芝加哥“文學藝術新境界”座談會上說過:“有好幾位詩評家都說它是反逆思考的一個好例子,意思是說這首詩的思考方式同一般人相反,一般人以爲打開鳥籠的門,讓鳥飛走,當然是把自由還給鳥,而我卻把自由還給鳥籠,這不是反逆嗎?其實我只是想指出,每一樣東西都有好幾個面,我們不能老是站在我們習慣的位置看東西,有時候應該走到另一個地方去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來看,這樣我們會發現,世界上其實到處都充滿了新奇有趣的東西,山川河流,花草蟲鳥,每樣東西都有它的美,都有它可愛的一面,即使是小小的一粒沙,我們都可以從它的身上看到生生不息的宇宙。”

不管科學如何進步,也不管每天有多少五花八門的工業産品上市,我們的日常生活裏,仍充滿著各式各樣無聊的重複,麻木了我們的神經。這日複一日的重複,很容易使我們對生活感到厭倦。我們需要一些新的刺激,我們希望聽到一些新鮮的話或看到新奇的事物,讓我們的心頭活水潺潺流動,不致停滯枯竭。

藝術家(包括詩人)的基本任務便是爲人類提供新穎的東西:新穎的敘述方式,新穎的視角,新穎的意義,新穎的美。一味摹仿名畫不可能成爲畫家,一味抄襲名句不可能成爲詩人。不創新便不配被稱爲藝術家,也永遠進不了歷史,這是可斷言的。一個有抱負的詩人絕不甘心只做個追隨者,他必須努力把話說得跟前人不同,甚至跟以前的自己不同,並且試著說得更好。但如果過份地求新求變使作品成爲「打翻了的鉛字架」,讓讀者見而生畏甚至走避,便得不償失。心理學家們曾對刺激因素做了許多試驗與分析,發現一件藝術品含有太強烈的刺激性,同刺激性不足一樣,都會引起觀衆的反感與排斥。一般人不喜歡偏離現狀過大的變化。

文以載道的時代當然早已過去,但如果一個詩人的作品不能引起人們對苦難者的同情與憐憫丶或對大自然的喜愛;不能激勵人們的精神向上,或帶給人們溫暖慰藉;不能促使人們嚮往自由與光明,並在他們的內心深處點燃希望,覺得活著真好;無法擴展人們的視野丶加深對人性的了解並爲人類的文明增添財富;如果這個詩人只知道盲目地追逐時髦,不分青紅皂白地從事破壞顛覆,甚至鼓動帶領人們走向分崩離析丶猜忌冷漠丶孤絕黑暗的心靈境地,我們要這樣的詩人及藝術家幹什麽?

除了譯詩寫詩外,我還寫了不少的散文。近年來又畫了不少的畫及做了許多雕塑。廣州的花城出版社2010年出版了一本由海南大學唐玲玲周偉民教授編著的書,書名就叫《非馬藝術世界》,分別由詩,散文,翻譯,繪畫與雕塑等多方面來檢閱我的藝術世界。下面我就來談談詩之外的創作:

 

5. 其它藝術創作

(1)翻譯

除了翻譯了上千首歐美現代詩外,我還翻譯了不少短篇小說及散文。但除了1978年由高雄的大舞台書苑出版的法國詩人《裴外的詩》以及1999年由台北的書林出版社出版的英漢對照的《讓盛宴開始——我喜愛的英文詩》,台中的晨星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幽默文集《緊急需要你的笑》,還有一本禅的小故事《織禅》外,其它都沒有機會出版,實在有點可惜。

(2)散文

1998年我受邀在香港《明報》世紀副刊上參加一個叫做「七日心情」的專欄,由七位不同地區不同背景的作家輪流執筆,記得其中有大陸的余秋雨丶香港的也斯和台灣的張曼娟等。當時我正嘗試我的「夾詩散文」寫作,在散文裏擺進一兩首短詩,便拿這個專欄當試驗場。香港幾位朋友告訴我說一般反應相當不錯,我也收到了好幾個香港讀者,包括一些大學生的電郵,感謝我的文章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到現代詩。後來我把這些專欄文章連同歷年寫的一些散文編成一本散文集,由廣州的花城出版社在2005年出版。書名《凡心動了》來自黃永玉先生爲這本書寫的序。他說“詩人如果是和尚,和尚如果有時動了凡心去拈花惹草,那就是散文。非馬的散文。”後來我又把一些新寫的散文加進去,編成一本叫做《不爲死貓寫悼歌》的散文隨筆集,2011年由台北的秀威出版社出版。2014年秀威又出版了我一本叫做《大肩膀城市芝加哥》的書,介紹芝加哥的風景文物。

我對散文的感情,特別是我的夾詩散文,其實並不下于詩歌。散文一般比較自然抒情,同讀者的交流可能也比較直接親切。只是它不像寫詩,隨時隨地都可構思經營,而必須有充裕的時間坐下來寫作,這對全職工作的我來說,是比較不容易。

(3)繪畫與雕塑

九十年代初期,我同我太太一起跟幾位華裔畫家,包括廣西壯族的周氏兄弟和廣東韶關的涂志偉,學畫。在這之前,我雖然很喜歡繪畫,卻一直不敢嘗試,因爲美術是我從小最糟糕的一門功課。在這之前不久,台灣著名的詩人畫家楚戈到芝加哥我家作客,談到學畫的問題時,他說每個人都是天生的畫家,只要肯學,誰都能畫,他自己便是一個現成的好例子。這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詩同畫之間最大的不同,我想是它們的現實性。詩所使用的媒介是我們日常生活裏的語言。語言有它的約定俗成的意義。所以我覺得詩(包括其它的文學)不能離開現實太遠。如果我在詩裏使用「吃飯」這兩個字,即使它們有比吃飯更深一層的意義,仍應該多多少少同吃飯有關。否則讀者會摸不到頭腦,不知道你在說什麽。繪畫不同,它所使用的媒介是線條及顔色。我在畫布上塗一塊紅色,它可能代表一朵花,可能是太陽下山時的晚霞,也可能是一個小孩興奮的臉,更可能是戀愛中情人火熱的感情。所以我覺得繪畫不妨比詩更超現實,更抽象。懂得欣賞現代藝術的人不會盯著一幅畫去問它像什麽?正如我們不會去問一朵花一棵樹或一片風景有什麽意義。只要它們給我們一種美的感受,就夠了。當語言文字在一些感情面前吞吞吐吐甚至保持緘默的時候,繪畫及雕塑便爲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表達方式及途徑。前幾年我曾在芝加哥及大陸幾個地區舉辦了幾個個人畫展及合展,本來北京一位畫家朋友說已安排好今年四五月間讓我同黃永玉先生在宋莊一個美術館合開一個畫展,但看樣子在目前的情況下是不太可能了。

這就是我孜孜經營的一個藝術世界。

曾經有人問過我這個時代還需要文學藝術嗎?我回答說我毫不懷疑文學藝術在現代生活中所能扮演的有用角色。在人際關係日趨冷漠的物化世界裏,文學藝術有如清風甘露,滋潤並激蕩人們的心靈,引發生活的情趣,調劑並豐富人們的生活。做爲文學精華的詩,更是如此。

通常一首好詩一幅好畫能爲我們喚回生命中快樂的時光,或一個記憶中的美景。它告訴我們,這世界仍充滿了有趣及令人興奮的東西。它使我們覺得能活著真好。我常引用英國作家福特(Ford Maddox Ford)的話:「偉大的詩是它無需注釋且毫不費勁地用意象攪動你的感情;你因此成爲一個較好的人;你軟化了,心腸更加柔和,對同類的困苦及需要也更慷慨同情。」

正如我上面提到的台灣詩人畫家楚戈說過的“每個人都是天生的畫家”,我要說:“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詩人”,只要肯學,不汲汲于名利,不患得患失,經常保持天真的眼光與心靈,我相信他遲早會成爲一個好詩人。

最後貼一些我的畫及雕塑給大家看看,這些畫及雕塑大多在我的書房裏,每天陪著我寫詩讀詩。是我最親密的朋友。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謝謝大家!下面就留一點時間讓大家提出問題來一起討論。 能直接回答的我會盡量回答,但如我一時想不起好答案,我會留下來以後在群上慢慢作答,同大家互相討論交流。其實最好的答案都在我的個人網站《非馬藝術世界》。上面除了我各個年代的作品外,還有著作年表,詩話,朗誦及演講,訪談與對話,作品評論及研究,手稿等等。最近幾年有一位詩友義務爲我制作了幾本電子書,包括我自己的一些詩選,還有翻譯的作品。我都把它們擺在這個網站上,免費讓大家閱讀。下面是網址:

《非馬藝術世界》http://marrfei.org
非馬其他專集鏈接:
【海外诗粹】非马|秋窗Autumn Window
【海外诗粹】非马|裴外的诗 Poems of Jacques Prévert Translated by William Marr

感謝非馬老師 感謝【華詩會】授權

WePoetry 【海外詩粹】再此感謝《華詩會》《詩殿堂》為詩人及其讀者舉辦的此次活動,使得廣大非馬作品的讀者能夠有幸聆聽,大師對於詩歌作品的理解和詮釋,也從中獲得了諸多在中英詩譯中的寶貴經驗。WePoetry【海外詩粹】祝賀非馬微講座舉辦成功。
《詩殿堂》是一份非營利性詩刊,她旨在為全球華語和英語詩人提供一個发表優秀高端詩作的平台;《詩殿堂》,是一份漢英雙語詩刊,她旨在用漢詩英譯和英詩漢譯的方法向全球推介優秀高端詩作。《詩殿堂》的選稿原則是,擇優錄用;《詩殿堂》的辦刊特色是,漢詩英譯和英詩漢譯雙語同步登載。《詩殿堂》的理念是:詩為心聲,我們推崇发自肺腑,言之有物,形象生動,意境深遠的詩文。
Poetry Hall is a not-for-profit journal that aims at providing a platform for all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poets to publish their well written poems; Poetry Hall is a Chinese and English bilingual journal that aims at introducing well writte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 in both the original language form and its Chinese or English translation form, to the world. Our criterion for selecting contribution is quality; our specialty is bilingual, using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to publish poems. Our philosophy is: Poetry is the voice from the heart. Therefore, we advocate poetry that comes from the bottom of poets’ hearts, that is rich in substance, and that conjures up vivid images and suggests cherished artistic conception.
有關《華人詩歌學會》和《詩殿堂》的詳細内容,請中外詩人關注:•https//poetry.com/006-cpa.htm

歡 迎 閱 讀 及 轉 載


WEPOETRY海外诗粹独立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