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詩粹】石村詩畫《存在與霧的傳說》


刊 首 語

生命盡了洪荒之力之後的
一切都心安理得那就非常好
一起經歷,一起前行
慢慢地積累起一本厚厚的回憶錄
當未來的一天講述今天的故事
希望後輩子孫們在嘻嘻哈哈
當耳邊風吹過時有一些感動
不曲折不戲
不精彩無人生

節選自《石村的蒙娜麗莎》

石 村 的 詩 畫 人 生

【藝術家簡介】石村,旅美當代藝術家。63年出生於南京,現居住紐約。1989年起在紐約參加當代藝術展,作品曾在紐約著名當代藝術畫廊《另類博物館》《鐘樓畫廊》以及《白柱子》展出,並被德國卡塞爾《格林兄弟博物館》收藏。

記 憶 在 遺 失 中

夢已回去了
已回山中曲形而上的台階

晚陽正落
落在自下而上的石階盡頭
你怎麽不去攀
或許
能觸及晚陽最後的
余溫, 那並不灼人呢
因為欠高遠,金光已閉
何況逐漸彌漫的紅塵
已闔住了將熄的微紅

我翻開這本重重的解夢大書
任風吹出一行行細細的歲月
匆匆辨認著
那詠在清明後的郊野
一座座長眠的
生命的偶像
正由這些凸起的瞑墳禪釋的
停停頓頓,方言
何妨,時間已停在這里
你又何須如此匆忙
且讓我慢慢的憶記
這一紙的神跡
繚亂地行於
盈淚也無需擦幹的
遠望

在妝樓雖誤過了幾回
這幾回卻有大江
延伸天際的聯想
靈空的霧,氣化的妙形
蕩洗愁腸,何由的行郎不歸
難言的千種風情
都寄予鏡中那無言的歡顏吧
人生事盡在這一臨壁的
空青之石
傳說中而成的

草 莓 園

這是一根被拉上的尾音
鋼弦崩斷後
你就像風一樣消失
在草莓園
每當天氣沈悶時
尾音總不緊不慢地
撥動這里的青草, 而
草莓呢?
卻永遠深深地
虛掩在白雲中了

夏 夜

我把那聲音, 像紙
一樣, 貼在那本書中
而那書
卻被睡去的你遺忘, 已
隨夢境滑落
滑落在沙發的邊緣
於是有風從門下吹入
帶著夏天悶熱的城市夜景
鑽那卷了角的一頁
順著貼著緊緊的
聲音, 悄悄地
爬上你睡的正香
的臉

唐 人

在海外總能聽到山崗沈重的的呼喚
這以輪代步的遷徙
兩百年的漂泊是蓄意啊
怎能話說
怎能回首
盡管
我們曾結淚於瓶
沿途
吃著泡菜而來
那鹹鹹的滋味
回回舉筷時豈能不對
春花的磁盤產生遐想

年年夏季, 家鄉屋前的曬谷場
夕陽里我們是坐在竹林邊的
喝著
用景德鎮的瓷碗
盛著的稀飯
以目送落西天的紅日
那時節,孩子們總愛說: 我們
是在鹹雞蛋中呢!
你看,現在的太陽
不是跟我吃的蛋黃一樣麼
我用筷戳過
冒出的油
也是鹹的
而長者卻愛用雙手捧碗
舉進逆攝而來的光
透過嵌著米粒的玲瓏
總是看見, 一座座瓷窯
好晶瑩啊!

1987年12月

存 在 與 霧 的 傳 說

他在早上的濃霧中死去
那位行吟者
死於他至今仍不明白的大霧
艱深的存在問題

濃霧消退時,他
留下了一疊手記和
整個手記的空白

石 村 說

• 自在就是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身外之名而獨自存在的自己,自在就是我真正想要的狀態,因為只有自在了才能真正完全進入狀態,那種完全沒有肉體存在的狀態,也就是說在另外一個維度中漫遊。開始石村塊是好像我有追求這種狀態,但是身外的一切只有在長時間的畫畫過程中才慢慢的失去對我的控制,也可以說慢慢不在奴役我,人們說的身外之物把身說高了,肉體的身本身就是物,鎖住精神和靈魂的物,當然靈魂和精神沒有身會被“人”稱為鬼或者幽靈,可是人會需要很多很多東西,任何東西都需要金錢去購買,於是不知不覺人就要拼命賺錢,所以就有了那句名言:“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這個平衡點在哪里?自在、逍遙自在、是有了錢才自在?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才自在?滾滾紅塵像沙塵暴一樣試圖埋葬所有鮮活的靈魂,真心向那些在滾滾紅塵中依然有一顆美好心靈的人致敬!

• 人類因為有語言才能交流,也是因為有語言才能表達自己的情感,繪畫的語言是一個藝術家的表達途徑,不是用耳朵聽而是通過眼睛讓心靈去感受,無聲卻勝有聲的交流,心靈的交流精神的交流。

• 名字是世間最短的咒,我曾經常常換我的名,這照片里的人(上圖三)叫:Schutze 那是MTV時代的名。名是給塵土的,魂並不需要名,不過給塵土的肉體在世間留一個名,好讓塵土飛揚的紅塵在茶余飯後多一些談資,那麼就留一個名吧。

• 把顏色理理順,一塊一塊碼起來。重新塑造我的色彩世界。是物也不是物,是景也不是景,我在這過程中得到了修行的力量,有位高人說:我實際上就是在修行,一塊一塊的是和尚敲木魚。我覺得非常有道理。

當我的靈魂漂流的時候,聖經也不能給我安慰,那不是聖經的問題,那是我,於是聆聽Miles Davis他像一座橋重新鏈接了我和神的關系,同樣也像一條船渡我穿過了迷茫。他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音樂,藝術不正是神灑向人間的渡嗎?只有天靈蓋打開的人才能成為引渡的工具,神要用你,只是你的腦子是否正在阻擋神的穿過,你能否成為渡?渡人再次回到聖經的擁抱。

藝術家最重要的品質是能不能突變,有沒有否定自己需要的勇氣,蝴蝶如果不能突變就是一枚肉蟲,再漂亮的鳥如果不能浴火重生永遠不能成為鳳凰,從自己的軀殼中出來才能有精神的自由,只有自由的精神才能在生命中遨遊,94年以前的作品和2010年以後的作品,我從來沒有離開,我只是有16年找到了我自己尊重的那個我自己。

• 我是兩個人的同體,我有時候懷疑不止兩個,搖滾者是我,安安靜靜畫石村塊的也是我,小時候認真學畫,華爾街大呼小叫融資賣公司的都是我。我身體裡的每一個我都在證明自己的存在,每一個我都不願意比另外一個我平庸。

過去有一段時間喜歡滿世界跑,以為世界需要我去拯救或者改變,然後音樂就全部都在那個改變世界的iPhone里面了,CD們安安靜靜的在我生命的各個角落里默默的守護著,CD盒也有很多在搬來搬去的過程中壞了不少,但是奇怪的是一直舍不得扔掉CD,最近斷斷續續的整理著,讓我生活的犄角旮旯都盡量有條有理一點,外面下著雪,心里有著新作品在生長,小小的空間有音樂有顏料,同時充滿著聖靈的看顧保守,守住了心就守住了世界,世界是上帝創造出來送給人類的禮物,在外面,更在里面,在心的里面,因為祂就在里面。

一直想唱給你聽的歌,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詞,於是麥克風只好靜靜地躺在被窩里,美美的期待著旋律能像魚線一樣,把歌從心海里釣出來。

與其說它是CD架不如說是一座豐碑,一個曾經也是高科技產品的豐碑。當高科技的MP3出現後慢慢的就不再是高科技了,現在電腦上直接聽音樂,MP3也不是高科技了,我一開始很努力的去判斷那一個音質好一些,後來耳朵也跟不上了,連耳朵都跟不上的就很難說心能不能跟得上,於是我只好緊緊跟著唯一永遠不變的神,這樣我才能安下心來。感謝讚美主,因為你的不變讓我學會不變……起初 神 創 造 天地……一切就這樣開始了。

孤獨才是接近神最純凈的通道,也是一個藝術家下載神性的唯一途徑。當然前提是你得先經歷過足夠的紅塵爛事,經歷過愛恨情愁的沐浴,能在名利面前很多次決絕轉身離去,在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重新開始。

紐約桃花:石村作品的前世今生

【作者簡介】紐約桃花,原名胡桃(Sonia Hu),出版個人著作有非虛構傳記《上海浮生若夢》(再版為《浮生上海》)、電影筆記《鏡花水月懷舊事》、小說集《上海以北,北京以南》、詩集《紐約秋風與明月》等。曾獲台灣2020年「海外華文著述獎」新聞寫作評論獎首獎,主編詩集《紐約流光詩影》及《石村的蒙娜麗莎》等。現為北美中文作家協會、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及紐約華文女作家協會終身會員,美國龍出版社社長。(詳細請點擊)

 
從石村作品的前世與今生
看當代藝術的時代變換

石村是一個非常有故事和話題的藝術家。不管是紐約八十年代嶄露頭角的當代藝術畫家和詩人,還是台灣曾經轟轟烈烈的新新人類代言人,重金屬搖滾明星,或者是曾經的美國MTV亞洲電視台的另類主持人,他本身都是一本很另類的話題和故事書。隨著時代的轉變與時光的流逝,這些故事與話題愈發清晰地襯托出他的個性,體現在他前後期的藝術作品創作上,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繪畫風格和語言,也將他的畫家生涯分割成貌似不同的兩段差別鮮明的時期。
回看石村從南京到紐約,再從紐約回到北京的幾十年人生路的轉變,以及這個轉變帶給他藝術的徹底改變和重新塑造,我們似乎看到了時代背景後的翻雲覆雨手,給前台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造成的命運影響和改變,因此,石村藝術上的前世今生,也反射了中國當代藝術時代變更交替的一段歷史。

(一)八十年代紐約藝術
石村一九八七年初來紐約,在此之前,他是一個酷愛繪畫的青年,多次考美院未果,留下了幾次浙美與蘇工等藝術院校專業課考生第一名的“榮譽”。如果,當年石村高考總分成績提高了七分而考上了浙美的話,他的藝術道路估計另闢蹊徑,也不是當今的這個藝術家石村了。
八十年代的紐約正進入一個當代藝術的複活時期。如同中國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帶來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的反思與出國熱潮,紐約的八十年代,是里根經濟學(通自由競爭自動復興並將健全地發展美國經濟的一種經濟理論和政策)的全面興起的時代, 華爾街股市提倡的“貪婪是好”的理念以及艾滋病的興起,給紐約一方面帶來了經濟的重新起跳,另一方面帶動了當代藝術思潮與風格的轉型。
那是一個嶄新的當代藝術突圍而出的時代,也是蓬勃發展的股市將街頭藝術家轉變成藝術明星的時代。曾經的工業區,紐約曼哈頓下城的蘇荷區緊鄰藝術家聚集的東村與格林威治村,優越的地理位置、工廠區留下的寬敞的廠房空間,讓蘇荷區成為很多當代藝術畫廊建立與遷入的理想地段。隨著華爾街炒起的熱錢與新錢流入當代藝術,這些畫廊開始尋找下一代的新藝術家。
隨著藝術的回歸,美術館和畫廊開始有錢支付給藝術家讓他們自由創作出內心的思想,藝術市場開始繁榮,當代藝術從六七十年代的概念藝術,視頻,表演以及其他模式中擺脫出來,一個新表現主義浪潮在紐約出生的藝術家朱利安·施納貝爾(Julian Schnabel)的帶動下,左手朝著藝術史,右手朝著流行文化的方式開始快進。
從一九八七年起,紐約當代藝術開始了從東村轉向蘇荷區的轉型。首先,早期在東村興起的塗鴉及趣味式的當代藝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瓶頸,東村很多曾經為這些街頭藝術家開創的畫廊開始凋零,曾率先推出了街頭塗鴉藝術家Keith Haring以及Jean-Michel Basquiat的當代藝術據點《趣畫廊》居然已經關門, 很多成熟的畫廊開始向更商業的蘇荷區轉移,展出作品的畫風也開始趨於更精緻更成熟的抽象藝術。當然,這種變化主要是因為隨著東村藝術等的成名,東村地價的上漲,導致了不少小畫廊都開始從經濟利益考慮問題而作出向商業比較完整、生活型態更精緻的蘇荷區搬遷的決定。

(二)石村藝術的前世
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石村來到了紐約。熱火朝天的紐約當代藝術與音樂,強烈地吸引著石村,讓初來咋到的他居然有找到自己夢想之地的感覺。
石村對當代藝術的啟蒙始於他在國內的恩師,蘇州工學院的美術系主任賀野。當時在賀野的家裡,賀野給石村看他收藏的Jackson Pollack作品畫冊,賀野對Jackson Pollack的讚賞,在石村的頭腦中打開了一扇當代藝術的天窗,當時國內很少能看到國外當代藝術家的畫冊,石村通過各種渠道尋找並瀏覽當代藝術家的畫冊,如朱利安·施納貝爾(Julian Schnabel)等人的作品。這些對石村的早期藝術創作起到了潛在的影響,為他後來到紐約成為當代藝術畫家埋下了伏筆。賀野是歐洲畫系,手法和風格一反當時一統中國美院的蘇聯畫派,他的指導奠定了石村歐式素描的基礎,加上石村對當代藝術的熱愛,使得他很快就摒棄了中國油畫一貫遵循的道路,開始自成一派。石村的這種特性到了紐約便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對石村而言,紐約當時藝術的熱潮和改變石村的眼界和視覺,他在各色博物館與美術館裡看到他所喜愛的大師們的作品。以前,這些作品只在國內的畫冊上看過,而現在,這些大師的作品原作被推到了他眼前,近距離地讓石村感受到了他們的創作氣息,激發了他創作欲的同時,也影響了他作品的內容和走向。他迷戀上當代藝術家David Salle和Robert Longo的作品,他們破舊立新的創作手法,尤其Robert Longo充滿紐約當地人文藝術的作品成為了石村創作道路上的新樣板。
雖然初到紐約,但石村馬上就被東村和格林威治的流行文化藝術吸引,那種紐約街頭藝術特有的反叛精神,以及與所謂時代潮流逆向而行從而創造出更酷更新潮流的紐約特質給予了石村文化上的衝擊與精神上的指引,他很快就在當代藝術的大潮中如魚得水。來到紐約的第二年,石村搬到了紐約下城格林威治村的Bleecker street和Thompson street的夾腳的一幢公寓樓,身處紐約當代藝術的最前沿,滿懷激情地加入進紐約藝術翻天覆地的新崛起。他一邊聽著他最喜歡的搖滾樂團震耳欲聾的音樂,一邊火燒木刻地創作著同樣具有搖滾精神的當代藝術作品。很快,石村就拿到一個紐約曼哈頓藝術俱樂部的獎學金,參加了紐約郊區的HRRISON公共圖書館以及曼哈頓的Sabrina Fung畫廊的當代藝術的群展。一九八九年,石村來紐約的第三年,他以後現代的油畫作品參加了位於東村的Kenkeleba Gallery以及Phoenix Gallery的畫展。直到今天,這兩個見證了紐約東村藝術興衰成敗的畫廊依然在紐約曼哈頓繼續推介著新一代來自全球各地藝術家的作品。
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四年這幾年,石村的畫風基本都定位於後現代,深受後現代大師David Sally以及Robert Longo等人的影響,充滿了八十年代的紐約文化的騷動、年輕藝術家對時代的不屑和反叛、以及對社會以及人性暗淡的描述。不同的是,石村的作品中也深藏不露著他對江南家鄉的思念,以及家鄉在他成長過程中烙印的痕跡。雖然,石村那個時期的作品深澀晦暗,但並不妨礙他在色彩上充分發揮出的張力,如同他從小對色彩的敏感與直覺。
死亡與末世似乎成為了石村當時繪畫的主題定義,鬼魂與骷髏不斷湧現在大幅的油畫作品中,與觀者相望,讓人產生一種汗毛直矗的感覺。石村當年的的一個女鄰居晚上看到他牆上的油畫,嚇得捂著眼睛從邊上走過去,不敢直視。然而,這種表現力強、充滿青春反叛張力的後現代作品正是改變中的紐約當代藝術所欣賞的,因此,石村很快就受邀參加了幾個群展,都是當時紐約數一數二的當代藝術機構舉辦。
一九九零年,石村一口氣參加了三個紐約一流的當代藝術展,一個是在當時位於蘇荷區,專門為他們眼中即將成名的藝術家舉辦展覽的White Columns(白柱子)的群展。第二個是那年秋天,位於曼哈頓下城Tribecca白街的一個非常前衛的美術館《另類博物館》(Alternative Museum)舉辦了一個名為Dia De Los Muertos (亡靈節)群展。當時,策展人邀請了紐約當地最前衛的一群藝術家參展,石村的油畫作品也名列其中。 《另類博物館》由幾個當代藝術家與1975年在紐約成立,目的就是絕不向商業妥協,只挑選展出具有真正藝術價值和潛力的藝術家和作品,因此成為紐約下城當代藝術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據點。 1991年, 《另類博物館》搬遷到當代藝術文化潮流最中心地帶的蘇荷區百老匯大街594號,與其他知名當代藝術畫廊共同匯成了蘇荷區的藝術文化大潮。
參加《另類博物館》展的同年,石村應邀參加了紐約當時最火的一個當代藝術畫廊The Clocktower Gallery(鐘樓畫廊)的群展“Positive Actions: Aids Timeline”。鐘樓畫廊由後來創立了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MoMA PS1的Alanna Heiss 於1972年創立, 位於曼哈頓下城百老匯大道346號的一座紐約著名的地標樓。這座樓的前身為紐約人壽保險公司大樓,建於十八世紀。這座高樓大廈的樓頂因為有一個鐘樓也被紐約人稱為Clock Tower大樓。當時,正好是艾滋病流行肆虐的時代,藝術家們的作品都圍繞著艾滋病這個主題進行創作,展示出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從Alternative Museum的“亡靈節”到The Clocktower的“艾滋時間表”,石村的作品都是圍繞著死亡這個他當時非常熱衷創作的話題展開,揭示了他內心對死亡與鬼魂的看法。
據我所知,石村當時是中國大陸畫家中唯一的一個在一九九零年一口氣參加了三個當代藝術重頭展的年輕藝術家,標誌著他當時的抽象油畫作品已經被紐約當代藝術界接受。就是在紐約,石村的作品開始成熟定型,踏上了職業畫家的道路。
從一九九二年到一九九三年這兩年,石村的作品不斷被挑選到歐洲的當代藝術展上進行巡展。他在德國參加了四五個群展,其中的一張作品還被卡塞爾的Grimm博物館收藏。
一九九四年,石村應邀在台灣的伊通公園畫廊與阿普畫廊進行了兩場個展,而誰也預料不到的是,那兩個轟轟烈烈的個展居然為石村的畫家生涯畫上句號。當時個展舉行的時候,石村已經被台灣的電影導演王財詳發掘,成為開喜烏龍茶拍攝的廣告片《新新人類系列之紐約故事》中的主角。 《紐約故事》追隨著石村在紐約曼哈頓下城的生活與工作的一系列實景實地拍攝,成為台灣最早的真人秀廣告片。石村在廣告裡面令人嗔目結舌的造型,不同主流意識的繪畫與金屬搖滾樂,以及體現了石村對生活與藝術態度的畫外音讓台灣青年人們耳目一新,一夜間,石村成為了新新人類的代言人與代名詞。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讓畫廊的老闆對石村作為畫家的前途充滿了擔憂,他們禁不住要石村在謙虛低調的畫家與拋頭露面的明星之間做一個選擇,生性張揚、喜歡熱鬧的石村自然而然選擇了後者。從此,他踏入了做明星的時代,製作發行了首張以個人製作為主的重金屬搖滾樂專輯《搖滾街頭一條漢子》,被譽為“開創了台灣搖滾樂的先河之作”。
一九九五年,在台灣成為搖滾明星的石村應邀加入當時被全球音樂屆與年輕人熱捧的美國音樂電視台MTV的行列,搖身變成MTV電視台重回亞洲的一面旗手。石村毅然放棄了他在台灣創立的一切聲名,前往MTV亞洲部所在的新加坡任職,從此改變了他一生的道路走向。新加坡後,石村回到紐約,開始創立多媒體內容製作公司,踏上創業者的道路。
也正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很多在紐約生活多年的中國藝術家包括艾未未,谷文達、張偉,林田苗和王功新等人都開始帶著他們在紐約形成的藝術觀點回到北京,成為了中國當代藝術的中堅力量,影響帶動了整整一批新興的本土當代藝術家走向國際,被西方收藏家認可。
已經在創業道路上從事媒體科技公司的開創與買賣的石村,似乎並沒有預料到他的這些看似與藝術無關的人生經歷與經驗已經開始在為他的下一個當代藝術新語境的創造進行了奠基。

(三)石村藝術的今生
當一九八七年,石村離開南京去紐約的時候,金錢在中國社會還沒有佔主導地方,而當二零零五年,石村重新回到北京和上海做生意的時候,才震驚地發現,金錢已經成為社會的主宰, “笑貧不笑娼”成為了中國社會現象。到了二零一零年,這種社會現像開始已經變成生活常態,因此,石村開始構思用新的藝術手法和風格創作一個人民幣系列,來反映錢對中國社會變化產生的深遠影響。
石村對像素的感覺從做科技公司與設計總監的時候就開始了,他喜歡像素那些形狀統一,但色彩不一的格子,總覺得那些格子充滿藝術的感覺。中國一度流行的為了掩飾某人具體形象而在照片上甚至電視上打馬賽克的方式讓他覺得馬賽克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一種現象。因此,他嘗試著用油畫將像素以及馬賽克這個現象來表達錢對社會影響的另一個現象,由此產生了他在藝術上的新手法和新語境。
石村用像素油畫的新手法開始了在藝術上重新起步的歷程,以他對顏色的敏銳來作為這種畫法的一個重要基礎,斷斷續續歷時將近一年,創作出第一張用各種彩色的像素組成的人民幣油畫,這張油畫的尺寸幾乎為公寓一面牆大小,掛在客廳裡,搶了很多來訪者的眼球。第一張人民幣像素油畫的誕生以及它所受到的歡迎程度奠定了石村用像素作畫的信心和決心,他接著用了四年的功夫創作了六張不同顏色的人民幣系列作品。這一系列的油畫作品引起了上海電視台拍攝的紀錄片《人民幣》攝製組的注目,他們採訪並拍攝了石村的《人民幣》系列油画,作為該電視系列片的開場。
從一九九四年在台灣最後的個展到2012年人民幣系列的完成,時隔十八年,石村在藝術創作語境上已經南轅北轍,前後的作品,除了色彩依舊驚豔之外,其他各方面完全看不出是自同一個人之手,彷彿一個是前世,另一個是今生。 由此,石村獨特的繪畫語言「石村塊」誕生了。
石村塊是石村的油畫藝術語言。 「石村塊」是一筆筆劃的油彩塊組成布上油畫,沒有任何添加材料,每一塊都是純手工,沒有機器或者工具的輔助。 「石村塊」形狀相同、大小均勻,厚度相等,但色彩卻完全不一樣,近看是抽象的塊塊,愈遠看愈具象。隨著石村的精益求精,他開始對塊狀的厚薄、大小、形狀、以及光潤度等等有了很高的要求,形成了他自己一套的調色方式,並運用中國書法的筆法繪畫。石村獨創了這種繪畫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繪畫語言與體系,因此將這種畫法命名為「石村塊」
石村說:藝術語言就是與眾不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手法, 而這個手法從四點體現出作品的特質: 結構、色彩、光影、筆觸。如果在這四點上,你可以做到別人沒有, 你的語言就是藝術。因為這四點技術含量很高, 能夠在這個基礎上,在能夠表述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那就是高手。我的藝術看法通過我的“石村塊”方式得到了極大的呈現。
一九九四年前的石村作品,雖然採用的是多材質的媒介來創造,但油畫部分還是用傳統的方式揮灑,然後用蠟,麻繩、木刻等形式將整張作品聯合在一起。而在如今的「石村块」油畫的語境裡,石村完全摒棄了傳統油畫的畫法,將原本在油畫中自由揮灑的畫筆定格在格子裡面,以懸腕的高難度畫法從動作第一個格子起筆到最後一個格子結束,完整地打造出石村塊的整張作品。
藝術語境的改變反映出石村人生的改變。九四年前的石村,是一個具有憤青心態的藝術家,更多的像一個不容易讀懂的詩人,將他對人生的很多看法凝練成作品中的各種混合的形體,或美女或裸女,或妖魔或鬼怪,純真與放蕩混合,夢想與現實接軌,西方的前衛混合東方的古老,形成一系列心態扭曲的作品,讓人愛恨交加,除了在畫廊和博物館這幾個最佳的空間欣賞之外,都不知道如何往家裡擺放他的藝術。
現在,石村的石村塊油畫以極簡的方式,將心裡的東西講得一清二楚,每一塊精心調和出來的油彩畫出來的形像也如同波普藝術的簡單符號,非常討喜地佔據著畫布的正中,讓人一瞬間忘記了藝術,忘記了油畫的本質,而以為在觀看一個漂亮的裝幀,一堆晶瑩剔透的彩色糖塊。最初,石村將他的石村塊油畫稱之為禪宗馬賽克,作為一種與眾不同的繪畫方式,石村塊油畫運用油畫最基本的功力,每一筆都進行油彩的混合調色,然後一筆一格地進行繪畫,整個過程無法像一般油畫那樣任意揮灑,而是需要長時間地靜坐,宛如禪宗的冥想打坐一樣需要內心的定力。馬賽克是一種表現手法,而禪宗則是內在思想。禪宗表達的是一種意境與境界,而馬賽克繪畫的創作過程本身就已經傳述著禪宗般的想法和意境。
如果說,石村九四年前的後現代作品的構圖和表達讓人看不懂,也讓人害怕,那麼現在的馬賽克作品不僅看的懂,更讓人喜愛。猛一看,人們覺得石村的石村塊油畫夢露系列非常波普,有點安迪沃霍的影子。石村並不介意,相反,他覺得安迪沃霍當年用絲網印的方式將油畫下架,開創了波普藝術的弧形,而今,他另闢蹊徑,以石村塊油畫的方式讓藝術重新回到油畫架上,將波普藝術的弧形變成一個完美的圓圈。
有些人不理解石村為什麼採用這種方式進行油畫創作,一筆一格花費心血,將原本一天可以揮灑一張油畫的速度變成一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才能畫完一張的方式來創作。其實,用石村自己的理解來說,這種石村塊油畫的繪畫的方式以及繪畫的過程本身就是在進行藝術的創造,也許終極的目標是完成一副藝術作品,但過程本身也是這幅藝術作品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對於石村來說,藝術的價值在於作品的質量與稀有性。越是技術難度高的作品,越具有作品的稀有性,那麼這個藝術創作的價值就越高。
石村對藝術的觀點得到了美國藝術家與策展人Michael Glass的認同。在他看來,石村是那種“砍下胳膊,裡面都是流淌著濃厚油彩的血”的藝術家。當他在2014年看到石村創作的美金石村塊油畫時,對作品的藝術價值、創作的艱難與稀有性產生了極大的認同感,因此,他將石村的作品放到他一年一度舉行的向純藝術致敬的紐約當代藝術展un(Scene)裡。 2014年四月un(Scene)當代藝術展在紐約藝術週開幕,歷時一個星期,展出紐約藝術家非常純粹藝術作品,被藝術媒體廣為報導。
從2010年到2017年的整整七年時間,石村創作了一系列的石村塊油畫作品,從人民幣系列開始,然後是美金和港幣,再延伸到瑪麗蓮夢露系列,菩薩系列,以及京劇臉譜系列。不管是哪一種系列,石村都是採用同一種極簡的石村塊油畫方式,一筆一格循序漸進、細緻入微地繪畫出作品的內容,用同一種動作的重複累計,用時光流逝的日子疊加,創造出最終的作品。
雖然,石村的石村塊油畫從創作至今只有短短七年的時間,但是這種畫法的探索與技藝將要追溯到一九八七至今他在紐約,台灣以及北京的生活過的時代,以及特殊的人生歷程,沒有這些時光、人生與經驗的縱深的積累而導致的思想形成,他無法突破到對一個社會,一個時代,以及一段歷史的感知與認識,更無法創作出他心目中一直在苦苦追索的具有個人風格和語境的藝術作品。按照石村的說法, “作品是人格的記錄,你是誰?你想說什麼?你怎麼說?我用我的生命馬賽克我的一年,像時間一樣一塊一塊的鋪展堅定,你收藏的是我生命的一個橫切面。”
北京的一個策展人看到石村一九九四年前的作品,就表示說:“如果你一直不停地創作下去,你今天就已經是一個藝術大師級的畫家了。 ”對於過去取得的成就,石村並不後悔他的選擇。雖然,將過去的藝術語境重新打翻重來不是一般藝術家有勇氣做的,但是對石村來說,他過去的後現代作品有著太多塑造出他藝術語境的西方當代藝術大師的影子,而今天的石村塊油畫則是他全新創造出的語境,不受任何人影響獨立於世,讓他更感到內心的滿足。石村認為,不管是是什麼流派,藝術的目的就是用別人沒有用過的手法和方式將自己內心的概念表述出來,這就是創意和語境,石村塊油畫創作的方式與過程本身就是藝術的最根本的體現。
記得一九八九年石村參展時,一位藏家家以二千五百美元的價格收藏了一張他的後現代作品。那個藏家雖然非常欣賞石村的作品,但是擔憂石村的藝術是否成型,他是否會一直不改變畫風而走下去。確實,對於藏家來說,收藏年輕藝術家作品的缺陷就是藝術家是在否在藝術上定型的問題。石村在藝術語境上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對他來說,是成長完成的表現,而對藏家來說也許又是一個藝術成型與否的問號。對此,石村表示,石村塊油畫是他的藝術符號,是他一生各種轉折和經驗磨礪出來的最終想法和表達。因為,他認為好的當代藝術語境都是漫長的時間和經驗磨練堆砌而成,不會是一揮而就,如同藝術作品的價值,也是要經歷時間的考驗而慢慢提升的。
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國當代藝術開始走向世界。早期的當代藝術更多表達了政治與社會對他們人生影響的一個時代,後期則是鑑戒西方的波普藝術符號最為藝術語言,想快速找到一個讓西方當代藝術接受的方式。經過了二三十年的不段的摸索,創作,改變與沈淀,今天的中國當代藝術才在各種批評聲中開始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藝術的價值也從虛高變得穩定。作為經歷了這一代歷史成長期的藝術家,石村認為,他的每一組石村塊油畫系列都是他為重樹當代藝術的價值觀而嘔心瀝血的作品,經得住任何時間與定位的考驗。

編 者 小 記

【作者簡介】Vivian雯,Wepoetry 【海外詩粹】創始人,《五洲詩軒》副社長,自由撰稿人。現居紐約,從事銀行金融業。作品發表於《世界周刊》《世界日報》《海外文摘》《21世紀財經論壇》, 編入詩歌合集《自由的奴隸》《法拉盛詩歌節作品集》《六月荷詩曆》《喊》等。

 
《石村的蒙娜麗莎》新書發布會已過去2年
疫情期間他在zoom的線上講演也聽過多次
而當WePoetry準備製作他的專輯時
面對一大疊有關他的媒體報導
我竟一時不知如何入手,以至於
原本要在去年十月完成的編稿
一拖再拖,拖到了2022
我在新年陰鬱的光照中
試圖從詩的角度,重新回到他的「草莓園」
雖然冬日院子裡的青草已經乾涸
無風掠過,四周也無半點「尾音」可循
烏雲密佈的天空找不到一粒「紅草莓」
我打開微信,翻閱他在朋友圈上留下的點滴感悟
並努力把石村從別人的文字裡脫離出來
我發現他不僅是一個內容豐盈的人
也是非常有理念有想法、與時俱進的藝術人
彷彿身體中藏著N多有趣的靈魂
這些靈魂在他身上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質
他是創立了「石村塊」並將波普藝術
推進到更高闊領域的石村
也是韌勁十足,親自動手將一把舊吉他
改造至「Fashion Guitar」的搖滾音樂人
他是一個兢兢業業的工匠木匠
又是每天都在尋找「奇異點」的新新人類
他的人生並不像常人那樣,複製著別人的複製
而更像是同時走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中
也因此,時間這個概念於他恍若虛設
他30年前在《一行》發表的詩
已然是一個負笈已久老者的遊吟
在漂泊的異鄉生活中
玩味故鄉宛若「鹹蛋黃」一般的落日
詩中飽藏的歲月感,足以令人
從一行行墨黑的字體中
理出一縷縷白髮
但30多年過去的今天,當你
在視頻中看到他狂浪不羈、甩髮
揮桿、激情勃發彈奏的樣子
你會錯覺那是兩個人
但那就是他。他說「我是兩個人的同體
搖滾者是我,安安靜靜畫石村塊的也是我
我身體裡的每一個我都在證明自己的存在
每一個我都不願意比另外一個我平庸。」
似乎沈浸在構畫中的他
已然把曾經的詩情隱匿在畫中
隱匿在每一根吉他的弦音裡面了
但我想,那無法泯滅的詩人秉性還在的
在他每天油然而生的感悟中
在無法掩飾的情緒裡
只是,貌似在不同維度中穿行的他
已不再需要從「解夢大書」中去找答案
相信只要拾級而上就能破解那些
被時間封印的傳說
就能從如霧般的光環中
看見比夢更真實的存在
01012022 於紐約

WePoetry【海外詩粹】感謝作者授權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海外詩粹】石村詩畫《存在與霧的傳說》中的全部詩文及其刊內圖片,MP3音樂《最後的落葉》已由藝術家石村和出版人紐約桃花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個人或網絡平台如欲用稿,請與原作者聯繫。
*《石村的蒙娜麗莎》已由紐約新世紀出版社&龍出版社出版,如欲收藏此本作品,請留言或與藝術家石村、出版人紐約桃花聯繫。或點擊亞馬遜書店網上購買🔗https://www.amazon.com/Stones-Mona-Lisa-石村的蒙娜丽莎-Chinese/dp/1732035881
 

《石村的蒙娜麗莎》
石村 著
語言:漢語
紐約新世紀出版社出品 & 龍出版
《石村的蒙娜麗莎》是一本關於藝術家石村其人軼事的書。前後跨度26年,收集了從1993年到2019年,有關藝術家石村的大部分媒體採訪和專訪,以及他周邊人撰寫他的文章。本書的序言由石村的好友、詩人畫家嚴力撰寫,後記則由前mtv電視台節目《天籟村》製作出版人胡桃撰寫。主編:紐約桃花和洪君植。
A collection of media reports, exclusive interviews, as well as articles about artist Stone Chun Shi ranging — from 1993 to 2019, that reveals his journey as a visual artist, musician, MTV Asia VJ, and creator of Stone Oil Cube. 
As an artist who lives life to the fullest, Stone came to New York from China in 1988 to pursue his dream of being a professional artist in the free world. He established his style of the postmodern abstract oil painting. His multi-medium oil paintings were among those avant-garde artists who were chosen to exhibit in contemporary art venues such as Alternative Museum, Clock Tower, and White Columns in New York City. In the midst of rising, Stone chose another path and moved to Taiwan. He was discovered as a spokesperson for the New New Generation and appeared in a series of successful tea commercials for the youth market. He quickly released a heavy metal album and exhibited in the top-notch Taiwan contemporary art galleries such as IT Park (伊通公園)and 阿普. 
Stone became a VJ (VJ Schutze) for MTV Asia’s Mandarin Channel in 1995 and hosted daily shows such as Headbanger’s Ball, Time Out, and China Block. From 1996 to 2010, Stone was an entrepreneur focusing his innovative energy in streaming media, mobile app development, and wearable technology. In 2010, He developed his own style in fine art via a series of oil cube paintings to portray Chinese and US currency, Marilyn Monroe, and other pop icons. From these interviews and articles, you will clearly see his path in life as an innovator and artist who chose to live his life on the edge and to the fullest. 

歡 迎 閱 讀 轉 載 請 註 明 出 處

返回首頁搜索

WePoetry【海外詩粹】獨立製作